当前位置:首页 > 家庭教育 > 教子有方

孩子随口而出的“随便”,真的是缺乏主见吗?

2024-11-25 17:27:04 来源: 现代家长 作者:小单

  许多家长反映,孩子上初中以后特别没主见,让他选择,他总爱说“随便”。

  问他晚饭想吃什么,他迷茫地看看妈妈,再看看爸爸,怯怯地回答:“随便。”

  问他参加夏令营想去海边还是想去爬山,他认真地想了想,回答居然还是模棱两可:“随便吧,去哪儿都行。”

  有时候,孩子会用“随便”来攻击家长。比如,家长没有时间去学校参加家长会,孩子生气了,冲家长怒吼:“您随便吧,爱去不去!”

  孩子把“随便”当成口头禅,看似寻常小事,细究起来却大有文章。从字面上理解,“随便”就是可以这样也可以那样,可以向左转也可以向右转。研究显示,根据说话语气的不同,“随便”有以下四层意思,都与孩子的心理状态和家庭气氛有关。

       第一层意思是主动放弃自己的权利,遵从对方的安排

  由于孩子的自我意识和自信心不强、安全感和生活经验欠缺,在与家长互动时往往处于服从地位,习惯于听从家长的安排,用“随便”来回应家长便成了孩子的首选。

  家长就某事征求孩子的意见,是尊重孩子,也是给孩子表达愿望的机会,如果孩子总说“随便”,家长可能以后就不问了,孩子也就丧失了发表意见的机会。这样的沟通方式如果移植到家庭之外,危害显而易见,没有主见的孩子很容易成为集体的边缘人,不被关注,也得不到帮助,心理健康堪忧。

  家长想改变孩子说“随便”的习惯,单纯指责是没用的,关键是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和表达意愿的技巧。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多征求孩子的意见,尤其是遇到孩子自己的事或他关心的事,家长要鼓励他发表意见,甚至用激将法。比如,家长故意选择孩子讨厌的选项,逼他反对、抗议,让孩子明白,没有主见是要吃大亏的,渐渐地,孩子就不愿意说“随便”了。

       第二层意思是无奈、厌烦

  因为意见总被否决、抗议总被无视,孩子只好用“随便”来结束交流。其实,这既表示孩子无奈,也是孩子主动避免与家长发生冲突的明智选择。

  调查显示,如果家长爱唠叨,孩子不厌其烦,往往用“随便”来逃避;在家长比较强势的家庭,孩子更喜欢说“随便”。唠叨,可以视为“较温和的强势”,与指责、控制、打骂一样,很容易让孩子反感。

  对待处于青春期的孩子,家长要及时升级教育技巧,不能再拿孩子当小娃娃看,要多征求孩子的意见,即便孩子的要求不合理、看法不成熟,也要耐心沟通,不可采取高压政策,否则,代沟会越挖越深。

  说到家长强势,必须替孩子们说句公道话:有些家长控制孩子的时候也常用“随便”来加强语气,给孩子树立了坏榜样。比如,孩子考试成绩不理想,见爸爸不高兴,嗫嚅道:“下次我会更努力。”爸爸冷冷地回答:“你随便吧。”孩子马上感觉到被放弃、被厌恶的恐惧。

  家长爱说“随便”,孩子就会看家长的脸色,揣摩家长的意图,不敢表达自己的意见,于是你“随便”,他也“随便”,亲子关系就不和谐了,哪还谈得上家庭教育?

       第三层意思是消极抗议

  当孩子认为没有与家长争论的必要,也没有对抗的筹码,只好弃权,让家长安排一切。

  与表示厌烦不同的是,消极抗议有强烈的示弱意味,这种放弃选择实际上是一种被动攻击,即不合作。在强弱分明的亲子关系中,家长控制欲太强,孩子有时候会期待坏结果的出现,这样就可以让家长的强势受到惩罚,遭到报应。

  比如,儿子想学跆拳道,妈妈觉得跆拳道太暴力,劝说儿子改练游泳。儿子说自己不喜欢下水,还是打拳踢腿更威风。妈妈不答应,软硬兼施逼儿子练游泳。最后,儿子拗不过妈妈,放弃抵抗,大声说:“随便吧——”拖着老气横秋的长腔,脸上挂着坏笑。意思是说:不管你花多少学费,反正我不会好好练!

       第四层意思是推脱责任

  有时候,孩子说“随便”不是没主见,而是推脱责任。当孩子不愿动脑筋或对选择的结果没有信心,就会用“随便”来敷衍家长,潜台词是“错了别怪我,和我没关系”。

  比如,周末几家亲戚聚餐,爸爸提议:“要不要尝尝湘菜?楼下那家湘菜馆的剁椒鱼头不错,就是有点辣,不知能不能扛得住?”见大家有支持的,有默许的,女儿回答:“吃什么都行,随便。”

  孩子遇事喜欢推脱责任、缺乏参与意识是没有责任感的表现,比缺乏主见的后果更可怕,因为没有责任感就不会有良好的人际关系,以后也不会成为有作为、敢担当的成年人。

  需要说明的是,孩子说“随便”时,往往混杂着上述四层意思,哪层意思多一点,哪层意思少一点,很难分辨,所以家长要耐心甄别,不可随便定性。

  调查发现,“随便”是青少年最常说、最让成年人讨厌的口头禅。心理学研究认为,语言是社会的产物,特定时期的流行语,能折射出该时期的社会现状和群体心态。说什么样的口头禅,与孩子的性格有关,也与所处的环境及接触的人群有关。

  那么,如何帮孩子戒掉说“随便”的习惯呢?

  心理学家建议,在家庭教育中,家长要引导孩子建立权利意识,平等对待孩子,倾听孩子的心声,培养孩子的自信心、责任感和参与意识。

  除此之外,家长要告诉孩子,如果想表示尊重、有礼貌,可以用别的话替代“随便”。

  比如,妈妈问晚饭想吃什么,孩子可以说“妈妈做什么我都爱吃”或者“您别太累,做点简单的就行”。再比如,爸爸问周末的安排,孩子可以说“您来决定吧”。总之,家长要让孩子明白,当别人征求他的意见时,他要认真参与,积极互动,否则,要么是冷漠拒绝,要么听凭摆布,都不是积极行为。

  “随便”和“您来决定吧”看似差别不大,寓意却天差地别:前者是放弃,后者是授权。前者置身事外,不承担责任;后者是信任和尊重,承担相应责任。

  当然,孩子最好的口头禅是“我觉得”“我认为”,勇敢表达自己的意愿。

妇女生活杂志

阅读排行

Copyright©2023-2023 妇女生活杂志社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号:豫ICP备2023006013号-1 版权为 妇女生活杂志社所有 未经书面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
联系我们 电话:0371—63581713 邮箱:fnshxdjz@163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