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首页 > 家庭教育 > 教子有方

他恐高,她社恐,根源竟然都来自童年时期父母的无心之举

2025-02-14 17:01:23 来源: 妇女生活 作者:薇薇

  在心理咨询实践中,我经常遇到有各种心理问题的患者,其中,恐惧症患者占有不小的比例。这些患者在面对特定的场所或情境时,会表现出极度的恐惧和紧张,严重影响他们的正常生活。

       恐高的小李,害怕站在阳台上,害怕靠近任何开放的高处,甚至走楼梯都要走靠墙的那边,因为走靠栏杆一边他会感觉腿软

  小李是一位年近三十的男士,事业成功,性格外向。然而,他深受恐高症的困扰。每当身处高处,他都会感到极度的恐惧和不安,甚至出现心悸、出汗等生理反应。这种恐惧严重影响了他的社交和生活质量。为了寻求解决之道,小李决定接受心理咨询。

  在咨询过程中,我决定采用催眠技术来帮助小李深入探索他患上恐高症的根源。

  我先用放松技术,让小李逐渐进入催眠状态。然后,我开始引导他回溯童年时期,探索与高度相关的记忆。在这个过程中,我始终保持着耐心和关注,确保小李能够在安全的环境中自由地探索他的内心世界。

  经过一段时间回溯,小李终于讲述了一件有重大意义的事情。

  那是一个晴朗的周末,父亲带他去郊外的一座高塔游玩。当时小李只有6岁,对周围的一切都充满好奇和探索的欲望。然而,当他站在高塔的顶端俯瞰脚下的大地时,突然一阵风吹来,他感觉高塔开始晃动,恐惧感顿时涌上心头。他紧紧地抓住父亲的手,声音颤抖地说:“爸爸,我害怕。”然而,父亲并没有给予他期望中的安慰和支持,反而用力甩开他的手,严厉地斥责:“你怎么这么胆小?男孩子应该勇敢一点儿!”说完,父亲径自走到一边儿,留下小李独自面对心中的恐惧。

  那一刻,小李感到前所未有的孤独和无助。他试图抑制住内心的恐惧,但那种站在高处时的不安和恐慌却深深地烙印在他的心灵深处。

  我继续引导小李回溯,他又讲了一件事情。

  小李家住25楼,阳台上种满了鲜花。小学四年级暑假期间,一天傍晚,他去阳台上给花浇水。当靠近阳台边缘时,他突然感到一阵强烈的眩晕和恐惧,下意识地后退了几步,正好撞上了身后走来的母亲。母亲看到他惊慌失措的样子,忍不住笑出声来:“你看你,还男孩子呢,吓成这样,真是太没用了。”母亲的话让小李感到羞愧和难过。他试图解释自己的恐惧,母亲却只是轻描淡写地告诉他要勇敢一点儿。那一刻,他突然想起了高塔上害怕的感觉和父亲对他说的话,也是让他勇敢一点儿。

  从那时起,小李对高度的恐惧变得愈加强烈。他害怕站在阳台上,害怕靠近任何开放的高处,甚至走楼梯都要走靠墙的那边,因为走靠栏杆一边他会感觉腿软。

       社恐的小玲,一到社交场合就脸红、手抖、头晕、胸闷甚至恶心

  小玲是个性格内向的成年人,一直都害怕与人交往。每天上班、下班,她总是选择人少的路线,避免遇到同事或陌生人。在公司,她总是默默坐在角落,很少主动加入别人的谈话。

  有一天,公司举办团建活动,要求所有员工都参加。小玲无比恐慌,担心自己会在活动中尴尬,无法融入大家。活动开始后,她尽量躲开人群,每当有人接近,她就会变得紧张兮兮,说话也变得结结巴巴。

  团建中有个游戏环节,需要大家分组合作,小玲被迫与几个同事组成一队。游戏中,她手足无措,不敢与人对视,甚至几次因为过度紧张而出错。活动结束后,她松了一口气,默默回到自己的座位,心中暗自庆幸终于熬过了这场社交“劫难”。

  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,小玲也不交男朋友,她妈妈着急了,带她来找我咨询。

  我也用催眠技术,让小玲在放松中回溯过去,她也讲了两件事情。

  她上幼儿园时,有一次感冒没去上课,当时妈妈正赶一个活儿,没法在家照顾她,爸爸只好带她去上班。在办公室里,爸爸接到一个电话,需要出去一会儿,便把她放到了隔壁办公室。那个办公室里有七八个人,大家正七嘴八舌地讨论一件事情。她在那个完全陌生的环境里,突然面对七八个完全陌生的人,感觉很害怕,但没有人可以求助。她看着那些讨论事情的叔叔阿姨,感觉他们笑起来很可怕。在那段时间里,她一直处在紧绷的状态中,直到爸爸回来把她带走。

  另一件事是她7岁生日时,她邀请班上几位同学来家里玩,期待能与他们度过一段愉快的时光。然而那天,她父母全程都表现得异常严肃,不仅对她的同学缺乏热情,还当众斥责她:“小玲,你怎么这么不懂事,不知道给客人拿点儿吃的!”“小玲,你唱的什么歌,都跑调儿了!”小玲羞愧难当,感到同学们的目光都聚焦在她身上,都在嘲笑她。那一刻,她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。

  从那以后,小玲一到人多的场合就心生恐惧。随着时间推移,这种恐惧逐渐升级为社交恐惧症,一到社交场合就脸红、手抖、头晕、胸闷甚至恶心,严重影响了她的生活和工作。

       作为父母,在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中,必须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,尊重孩子的感受和需求,给予孩子足够的关爱和支持;在孩子面对困难和挑战时,要以理解和鼓励的态度来引导他们

  通过以上两个案例,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,父母的言行对孩子的心理发展会有多么深远的影响。

  在很多人看来,上面那几件事情都只是小事而已,能对孩子产生什么影响呢?但实际上,确实是小李和小玲的父母,在他们心里埋下了恐惧的种子,以致他们后来患上了恐惧症。

 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,父母的言行是他们塑造世界观和情感态度的重要参照。因此,如果父母经常以斥责的方式对待孩子的恐惧反应,这种斥责就可能成为孩子恐惧症形成的诱因。

  斥责,尤其是对孩子的恐惧反应进行严厉批评,会让孩子觉得自己的感受不被理解,甚至被否定。这种否定不仅无法帮助孩子克服恐惧,反而会加剧他们的不安感。在长期的斥责下,孩子可能会形成一种错误的认知:他们的恐惧是不合理的、可耻的,因此他们应该隐藏这种恐惧,而不是去面对和解决它。更为严重的是,这种斥责还可能引发孩子的自卑感和罪恶感,进一步削弱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。当孩子再面对恐惧情境时,这些负面情绪会与他们原有的恐惧感交织在一起,形成一种复杂的心理压迫感,使他们更加难以摆脱恐惧的束缚,恐惧感越来越严重,最后发展成恐惧症。

  实际案例中,还有一种患恐惧症的原因,即恐吓孩子。例如,父母在孩子面前过于强调某些事物的危险性,如“那个虫子会咬人,千万别碰”或者“晚上外面有坏人,不能出去”等。这些警告的初衷或许是为了保护孩子,但如果过度渲染,就可能在孩子心中播下恐惧的种子。

  此外,父母自身的恐惧和焦虑情绪也可能无形中传递给孩子。如果父母对某些事物表现出过度的恐惧或回避行为,孩子可能会通过观察和模仿,将这些恐惧内化为自己的情感反应。例如,如果父母对狗有恐惧感,每次看到狗都紧张不已,孩子很可能会因此也对狗产生不必要的恐惧。这是因为,父母在与孩子互动中的某些无意识信号,如紧张的语气、惊恐的眼神等,都可能被孩子捕捉并解读为危险信号,从而引发恐惧反应。这些信号往往连父母自己都未能察觉,却对孩子的情绪状态产生了深远影响。

  因此,作为父母,在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中,必须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,尊重孩子的感受和需求,给予孩子足够的关爱和支持;在孩子面对困难和挑战时,要以理解和鼓励的态度来引导他们,帮助他们建立积极的应对策略。

妇女生活杂志

阅读排行

Copyright©2023-2023 妇女生活杂志社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号:豫ICP备2023006013号-1 版权为 妇女生活杂志社所有 未经书面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
联系我们 电话:0371—63581713 邮箱:fnshxdjz@163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