父母“持证上岗”,您支持吗?
家庭教育是孩子成长的基础,对于孩子价值观和人格的形成至关重要。一直以来,不断有教育专家呼吁,应该对年轻父母进行系统培训,提升他们做父母的能力。近几年的两会期间,更有代表、委员建议,应该对父母进行强制性培训,给合格者颁发“父母上岗证”。但是,不少家长不以为然,甚至认为父母“持证上岗”纯属无稽之谈……
父母“持证上岗”的提案是哗众取宠还是众望所归?
听说以后当父母要先考取“父母合格证”,江苏省徐州市家长韦先生哈哈大笑:“我在网上看到过这样的说法,感觉挺好笑的,孩子是我亲生的,要是我考试没通过,孩子还能归别人?人大代表的建议和政协委员的提案很好,但肯定无法落实,最后会被束之高阁。”
安徽省滁州市家长对父母“持证上岗”的建议、提案同样嗤之以鼻:“我觉得这样的提案纯属哗众取宠。想想我们的父辈和祖辈,哪一个考取过‘父母合格证’,不是照样养育了孩子,而且后代不乏优秀人才?所以,我们要从实际出发,从人性的角度剖析家庭问题,而不能头痛医头,脚痛医脚。”
河南省郑州市家长段先生认为,父母“持证上岗”的提法事出有因:“近几年,失败的家庭教育案例频频被报道,‘原生家庭如何影响你’之类的话题时常冲上热搜,引起网民对自己家庭的审视和抱怨,甚至有网民得出‘父母皆祸害’的偏激结论,并获得不少人的赞同。在这样的背景下,有人提出父母应该‘持证上岗’,其实是一种调侃。我想,教育专家提出这样的建议,是用这种极端的方式呼吁家长们加强学习,并非真的要给父母们设置门槛。”
湖南省长沙市家长宋女士接受采访时说:“生儿育女自古以来都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,如果一切都用量化的标准去衡量,会不会陷入机械主义的泥潭?比如,考试合格了就代表能做好父母吗?高知家长不是照样犯错误吗?再比如,好父母的标准是什么?几年前美国的‘虎妈’是成功的家长还是失败的家长?这些问题不解决,父母‘持证上岗’就是无稽之谈。”
山东省廊坊市家长汪女士认为,父母需要终身学习,但不需要用考证来约束:“每个父母都想把孩子培养好,都愿意牺牲自己来成全孩子,哪敢不学习?不学习就会被老师嫌弃,甚至要被孩子鄙视,但我们还要工作赚钱啊,压力非常大。面对这种情况,教育专家们不来帮忙,反倒给家长增加负担,这不是帮倒忙吗?”
陕西省西安市家长冯先生认为,以培训和考证的形式来提升父母的教育水平,是“考证大国”的思维惯性:“现在社会上的许多行业都有职业准入制度,从业者必须取得职业资格证,比如教师证、律师证、建筑工程师证、医师从业证等,确实保证了专业领域的规范化和专业化,也保障了该专业从业者的质量。但是,随着职业资格证的种类越来越多,交叉重复现象严重,许多职业资格证的含金量较低,反而增加了社会负担。近年来,中国已经取消了许多行业的职业资格证,此时提出父母‘持证上岗’,多少有些不合时宜。”
甘肃省张掖市家长何先生对父母“持证上岗”的建议举双手赞成,但对操作难度忧心忡忡:“现在的年轻父母根本不会养育孩子,连基本的常识都不懂,太需要学习了。前段时间的‘婴儿趴卧窒息’事件您听说了吗?一个新手妈妈连哄孩子睡觉都不会,一切都照网上说的来。婴儿睡觉一直哭,网上一个付费的‘睡眠引导群’让她别管,由着孩子哭,结果她眼巴巴地看着孩子窒息而死!您说荒谬不荒谬?更可气的是,孩子都死了,这位妈妈还不醒悟,居然还在那个该死的引导群里提问‘结扎后还能再生吗’?真是愚昧啊!她用自己的无知害死了自己的孩子,转眼已在考虑再生一个!这样的女人,我不建议给她颁发‘父母合格证’。但是话说回来,不允许她生孩子,好像没有法律依据吧?这样说来,父母‘持证上岗’这件事,恐怕不靠谱。”
家庭教育既是一门深奥的学问,更是一种巧妙的艺术,父母只有具备相关的专业能力,才能理直气壮地承担起这一重任
笔者在采访中了解到,教育专家提议父母“持证上岗”,并非一时心血来潮,更不是坊间猜测的新闻噱头。
早在2017年,全国人大代表、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特级教师吴正宪就曾建议,将家庭教育工作提前到大学和婚前阶段。她表示,家庭教育是社会风气的基础,应该将家庭教育纳入大学课程体系,对于幼教、家政、教育等相关专业设立必修课,其他所有专业则选修。
2020年两会期间,全国政协委员许洪玲建议,在社区举办家长课堂,建立“家长教育指导工作室”,面向适龄儿童家长,聘请第三方或者有教育经验的志愿者为老师,针对准备入小学的家长开展相关课程教育。考试合格的家长获得“合格父母证书”,该证书应该成为孩子入学的条件之一。
中国科学院心理学博士生导师王极盛指出:“中国的家长们从来没有将子女教育当作一门科学,大多数都是无师自通的,一切全凭直觉和经验。”他认为,家庭教育既是一门深奥的学问,更是一种巧妙的艺术,父母只有具备相关的专业能力,才能理直气壮地承担起这一重任,其重要性丝毫不亚于教师,所以,要求父母“持证上岗”非常必要。
广东省珠海市心理咨询师雷云燕认为,家庭是孩子生命的摇篮,是孩子人生的第一课堂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,用其言行随时随地教育和影响着子女。这种教育对孩子的生活习惯、道德品行、谈吐举止等,都将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,其潜移默化的作用将伴随孩子的一生。只有优秀的家长,才能培养出优秀的孩子。同时,家庭教育还是一切教育的基础,没有良好的家庭教育,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效果都会大打折扣。
“所以,家长把教育责任全部推给学校,不仅在理论上讲不通,而且在实践中也不会取得好的效果。”雷云燕强调,“父母不是神仙,必须经过系统培训,才能科学地实施家庭教育。因此,将家庭教育纳入大学课程体系,使其成为相关专业的必修课,既是时代发展的需要,也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必然选择,有利于青年掌握家庭教育的技能,促进下一代健康成长。”
上海市教育观察家蔡先生认为父母“持证上岗”是时代的需要:“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,家庭经济结构和人口结构均发生根本性变化。双职工家庭成为常态,全职妈妈或爸爸日渐稀少,父母越来越多的精力被工作占据,对子女教育的有效介入时间越来越少。工业化和信息化齐头并进,更使得家庭教育所需的知识储备迅速更新,父母原有的家庭教育经验常常跟不上时代的变化。本次疫情中,一些父母与子女长期在家共处,一时手忙脚乱,和平相处尚成问题,更谈不上进行良好教育。这种现象是父母家庭教育能力弱化在特殊时期的集中反映。所以,父母‘持证上岗’不仅必要,而且迫在眉睫。”
天津市高级律师李先生接受采访时坦言,如果父母“持证上岗”得以实施,父母接受培训时,一定要有法律这一课:“调查显示,近几年未成年人犯罪率逐年上升,其中,家庭教育不当已成为导致未成年人犯罪的重要诱因。父母与孩子朝夕相处,是孩子的抚养者和监护者,家庭环境及父母的行为对子女的影响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。从小培养子女积极向上的意识,应当成为家庭教育的重要内容。可想而知,如果家长不具备这种能力,孩子怎么会有法律意识?怎么保证他们不走弯路?”
父母“持证上岗”,国外早有先例。做父母,及格线在这里
教育学教授、博士生导师项传国先生介绍,早在20世纪30年代,西方教育发达国家就广泛开展了针对父母的教育。在德国和美国,这种教育被称为“双亲教育”,苏联称之为“家长教育”,概念大致相同,都是针对父母进行的如何成为合格父母的专门化教育,归于成人教育的范畴。
美国把双亲教育提前到婚前阶段。1976年,美国通过“终身学习法”,专业化的父母教育开始被广泛推广,各州都开始以不同的方式大力推行双亲教育。学校将培养父母教育工作者列入了教学计划,同时还在一些相关的硕士、博士课程中加入了家庭教育内容。
日本在提高父母的教养水平上狠下功夫,主要通过两个渠道:一是学校教育,开设家政课程,短期大学开设家政系等;二是作为社会教育和终身教育的重要一环来培训父母。文部科学省每年定期编印有关家庭教育的资料,向年轻夫妇提供教育幼儿的信息以及传授科学育儿的知识和方法,并且规定:未取得合格证的适龄青年,不得结婚生育。
“如果说父母是一个职业,那么这个职业的责任比任何职业都重要。”项教授说,“国外的父母教育已取得显著成效,积累了不少经验。我国父母群体庞大,又重视教育,如果科学规划,认真落实,一定会后来者居上。”
广东省深圳市家庭教育指导师郭兴宇认为:“家庭是社会的细胞,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,做父母是一门学问,也是一种修行。父母们对‘持证上岗’的理解不能拘泥于字面,而应该扪心自问,在教育子女这件事上,我们做得合格吗?”
郭兴宇认为,合格的父母至少应该做到以下三点:
1.有意识、有能力营造温馨的家庭环境
有温暖的家,孩子才会有安全感,才会有自信和勇气迎接学习和生活的挑战,才会有健康的身心。
为孩子营造温馨的家庭环境,父母就要做到彼此尊重,互相包容,不当着孩子的面吵架;保护孩子身心不受伤害;民主决策,家里的每个人都可以“做自己”;开展丰富的家庭活动,让每个家庭成员都体会到一家人在一起的快乐。
2.尊重孩子,关注他们的心理
尊重孩子,父母需要注意两点:
一是不要主观地给孩子贴标签,要接纳当下的他,接纳他的不完美,适时引导,静待花开。
二是要学会倾听,理解孩子内心的想法和感受,多一些积极的沟通,少一些命令指责。
3.言行一致,做孩子的好榜样
孩子的成长是在不断模仿中完成的,父母就是孩子的主要模仿对象,所以,父母言行一致、以身作则对孩子格外重要。
父母一遍遍地催促孩子不要玩游戏,快去写作业,不如自己放下手机去工作;父母一次次吼着让孩子好好说话,不如蹲下来放低音量,耐心地跟孩子对话;父母苦口婆心地教育孩子努力学习,提升成绩,不如自己努力工作,不断进步……言传身教是最好的家庭教育。
编后:
父母“持证上岗”的实施可能有很长的路要走,但是做合格的父母不容迟疑。这是时代的需要,也是孩子的需要,更是父母们自我成长的需要。在创建学习型家庭的当下,父母们何不积极行动起来,开始自学家庭教育知识呢?您有什么要求和建议,欢迎通过本刊微信公众号参与讨论。
上一篇:爆红之后,这个放牛娃选择认真学习
下一篇:这个学霸的成长史你想知道吗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