青少年犯罪,多是家庭教育出了问题
【人物名片】
马皑,1962年4月出生,博士,中国政法大学社会学院教授、心理学专业硕士生导师、刑法学专业犯罪心理学方向博士生导师。
我逐渐认识到,主动犯罪的人很少,他之所以犯罪,多是生物、社会、心理三大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
笔者:犯罪心理学是青少年特别感兴趣的领域,也是影视作品追捧的题材。请问,您是怎么走上研究犯罪心理学这条路的?
马皑:一是好奇,二是仇恨。
我的青少年时期在20世纪70年代。我上中学时,常有学生打架斗殴,不瞒你说,我也参与过。一天,就在我身边不到5米的地方,我的同班同学被外校的一个学生用鹰嘴锄猛击后脑勺。后来,我的这个同学成了植物人,而行凶者被判了无期徒刑。
这件事让我很震惊。大家都知道犯罪要受惩罚的道理,为什么有人“明知山有虎,偏向虎山行”?我对这种心理产生了好奇,上大学后,也因为好奇看了不少案例。
1983年,全国严打。那时,我刚到法院工作,就担任审判长审了12起案件、28个犯罪嫌疑人。审判过程中,犯罪嫌疑人的恶行让我义愤填膺。其中,有个流氓团伙的主犯,与我年龄相仿,审讯、审判阶段,他完全不把公安、检察院和法院放在眼里,可在宣布死刑时却吓尿了裤子。当时,我暗自庆幸自己考上了大学,没有继续跟着所谓的“大哥”混,否则也不知会是什么后果。
1984年,我参加全国犯罪心理学师资培训班,在法学知识外,第一次接触到了犯罪心理学。从培训班出来,我到北京市监狱对“二进宫”罪犯进行研究。4个月的时间里,我天天和犯人打交道。表面看,他们规规矩矩,甚至有点唯唯诺诺,不少人还受过高等教育,就像我家邻居一样普通、和善,可内心究竟怎样,又为何会做出法律明令禁止的、伤害他人的事情?
我做访谈、写报告,深入调查后发现,交友、学校、家庭等因素,对一个人的犯罪行为有着深刻的影响。于是,我又做了一个决定,去接触那些还没进监狱、将来很可能要进去的人。
这次我用了10年时间,用类似田野调查的方式,和游走在违法、越轨边缘的社会底层人打交道。我逐渐认识到,主动犯罪的人很少,他之所以犯罪,多是生物、社会、心理三大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。
2002年,不惑之年的我回到母校,登上大学讲台,主讲犯罪心理学和刑事司法心理学。我的授课内容和讲课风格,受到学生们的肯定和欢迎。
2022年3月,在学生的建议下,我成为某短视频平台的创作者,运营一年多,如今已有粉丝170万。
笔者:您作为中国政法大学犯罪心理学教授,曾多次在央视《今日说法》栏目担任嘉宾,给电视机前的观众普及法律知识,如今与时俱进,又开了网络视频账号。请问,您的网络视频账号做什么内容?从传统媒体到新媒体,您最大的感受是什么?
马皑:我研究的是犯罪心理学,但我的网络视频账号不想就此展开。因为血腥的东西满足的是人们的猎奇,不是对知识的渴求;加上讲述案件虽然吸引人,但是也可能给受害者家属、作案者家属造成二次伤害,所以我避开了这部分内容,把重点放在关注人的心理健康、预防犯罪和普及法律知识上,目的是帮助家长培养心理健康、遵纪守法的孩子。
1999年中央电视台《今日说法》开播,每期讲一个案例,我常作为嘉宾和主持人一起探讨、分析案情。最多的一年,我上了近30期《今日说法》。
传统媒体和新媒体,我都经历过。我的感受是——传统媒体好比大饭店,菜好价高有格调,但要等待,用户较被动;新媒体好比24小时营业的自助小馆子,花样繁多,任君选择,用户占主动;新媒体在内容深度方面不及传统媒体,但在掌握具体方法和与传播者互动方面很有优势。二者各有优势、各有侧重。
与其让孩子因抑郁而自杀或形成人格障碍,不如让他用游戏释放压力
笔者:随着互联网的普及,不少孩子沉迷于网络,有些孩子还遭遇了网络诈骗。这些都让家长非常揪心。请问,家长怎么做,才能让孩子在享受网络便利的同时避免受害?
马皑:我的儿子就曾有网瘾。他从小自理能力就弱,上初中住校后,自理能力弱的短板更加明显。这导致他非常不自信,成绩也很差。我作为老师,无法接受自己的孩子是全班最后一名,于是送他到加拿大念书。
刚到国外,环境陌生,上课听不懂,身边又没有朋友,他很快沉迷于网络游戏。得知消息,我万分焦虑,几经权衡,最终决定“两害相权取其轻”——与其让孩子因抑郁而自杀或形成人格障碍,不如让他用游戏释放压力。于是,我允许他打游戏,前提是要在承诺的时间范围内打,以减轻他的压力,消除他的逆反动机,结果他顺利度过了那段艰难时光。
孩子是否网络成瘾,做父母的要学会辨别。
网络成瘾,指在无成瘾物质作用下对互联网使用冲动的失控行为,表现为过度使用互联网后导致明显的学业、职业和社会功能损伤。
如今,父母很难再用“堵”来避免孩子接触网络,能做的就是引导孩子健康上网:一、提升自身网络素养,规范上网行为,给孩子做个好榜样;二、让孩子使用网络平台的未成年人模式;三、保管好自己的电子设备、支付账号密码等。
父母不要忽视最后一条。在北京互联网法院审理的未成年人大额充值打赏案件中,多是父母未妥善保管电子设备和账号密码,结果被孩子钻了空子,任意使用而导致的。
关于网络诈骗,我在检察院看过这样一个案例:孩子在网络平台玩游戏,对方谎称便宜出售游戏装备,诱导孩子大量网购电子购物卡。等父母发现时,对方已发货。虽然父母投诉后,平台及时注销了对方账号,但是损害已经造成,追缴回来的希望不大。
其实,骗子的骗术并不高明,但是未成年人心智发育不成熟,容易落入圈套。所以,面对海量的网络信息和复杂的网络环境,父母要切实负起监护的责任。
一般来说,骗子会利用人的两大基本需求进行诈骗:一是损失厌恶,人会急于解决眼前问题而忽略对信息的核查;二是利益诱惑,给人一定的诱惑,使人上当受骗。
父母要多了解防骗知识,让孩子多听多学多演练;管控好自己和孩子的银行卡、手机支付密码;网络社交中,少晒娃、不炫富,避免被不法之徒盯上。
辍学、逃学等都是青少年越轨行为的体现。通常,具有这些特征的青少年多处于失控状态,做起事情来容易不计后果
笔者:青少年犯罪向来是备受社会关注的话题,相关部门也在不断探索预防青少年犯罪的方法,但不时发生的青少年犯罪案件仍一次次刺痛我们的神经。请问,近年来青少年犯罪有什么特点?
马皑:对近几年的青少年犯罪案例进行分析,我们发现青少年犯罪有两大特点:一是团伙作案增多,二是财产犯罪所占比例较大。统计数据显示,排在前5位的青少年犯罪类型依次是:盗窃、抢劫、寻衅滋事、故意伤害、强奸。
抢劫案件中,青少年犯罪具有较明显的暴力性。他们一般选择夜间单身、一男一女的行人或年龄较小的孩子作为目标,采取持刀威逼、用酒瓶或砖块殴打等方式,进行搜身抢劫,被害人多被殴打,全身多处受伤。
盗窃案件中,青少年犯罪具有较明显的随意性。作案动机就是为了钱财,作案手段拙劣,胆大妄为,作案预谋性小,没有精心策划,选择作案对象的随意性也相当大,作案后马上分赃散伙,钱财用尽继续作案。
涉嫌犯罪的青少年,大多从小接触网络,在网络世界里长大。他们在通过网络了解外界信息、学习知识的同时,也受到网络不良风气的影响。网吧成为青少年犯罪团伙的聚集地和不法行为的高发地,许多犯罪团伙成员在网吧结识,他们不问对方真实姓名、家庭住址等情况,彼此以绰号相称。作案成员组织松散,没有固定模式,这也给侦查破案带来了难度。
更多的青少年犯罪是以游戏、打闹的方式出现。他们出于游戏的动机,抱着游戏的心态,以为生活就是游戏人生,即使犯罪也有游戏的心理存在。与成年人知道自己的行为后果不同,青少年因为生活经验不足等原因,并不清楚自己行为后果的严重性,其行为在法律上通常被认为是“无预谋,缺乏意志力、控制力”的越轨行为。
笔者:应该如何预防青少年犯罪?
马皑:预防青少年犯罪,要从预防其越轨行为开始。辍学、逃学等都是青少年越轨行为的体现。通常,具有这些特征的青少年多处于失控状态,做起事情来容易不计后果。
根据对青少年犯罪案件的分析,我们发现青少年犯罪多是家庭教育出了问题。
家庭教育中,凡是家长对孩子的人格和品德教育抓得好、抓得及时的,孩子就能健康成长;反之,孩子就可能出现问题。所以预防青少年犯罪,家长应当承担首要责任。
预防孩子的越轨行为,家长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:夯实婚姻基础,建立和谐幸福的家庭关系;倡导家庭美德,加强理解和宽容,营造和谐美满的家庭氛围,维持家庭稳定;强化家庭教育功能,改进家庭教育方法,提高青少年素质;丰富家庭文化生活,提高家庭文化品位,加强家庭成员间的亲和力;加强监管,防止孩子受到不良网络风气的污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