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首页 > 家庭教育 > 心理诊所

孩子如果说卧室里有怪兽,家长这时该如何做?

2024-12-09 19:59:33 来源: 现代家长 作者:远帆

  无论男孩还是女孩,睡觉怕黑都是被恐惧感所控制,会产生“我真没用”的羞耻感,而羞耻感会放大恐惧感。所以,家长有必要与孩子深入讨论,让孩子的恐惧感和羞耻感都得到缓解

       阅读本来是好事,可是孩子分不清虚幻与现实,变成胆小鬼怎么办?

  聪聪3岁了,明年就要上幼儿园,妈妈郭女士觉得是时候与他分房睡觉了,但聪聪坚决不答应,总说自己的房间太黑,他害怕。

  郭女士劝导:“不要害怕,你迟早要一个人睡。你看楼下的萌萌,比你小两个月,还是女孩子,早就一个人睡觉了。你是男孩子,不能做胆小鬼。”

  聪聪拗不过妈妈,勉强答应,但卧室一关灯他就哭着跑出来,说房间里有妖怪,要吃他。

  郭女士无奈,只好带着聪聪去卧室里捉妖怪,用手电筒把柜子背后、床底照了一遍,聪聪才算心里踏实了。

  没过10分钟,聪聪又哭着跑来找妈妈,说窗外有动静,有一只“羊头怪”正趴在窗户上想钻进来吃他。

  “这孩子怎么这么胆小?”郭女士感觉不对劲儿,前来咨询,“他该不是有什么心理缺陷吧?”

  女孩小桥都5岁半了,仍不敢一个人睡觉,理由编得相当文艺。

  夜里起风,小桥被吓得瑟瑟发抖:“小区里的树在打架,咱家窗外的两棵树打得最凶,都打断胳臂了!”

  傍晚下雨,小桥坚决不肯一个人进自己的卧室:“外面有鬼在哭,流了好多眼泪。”

  小桥的妈妈高女士说:“我家小桥喜欢读童话,估计是入戏太深。我要不要限制她读童话?阅读本来是好事,可是孩子分不清虚幻与现实,变成胆小鬼怎么办?”

       如果家长陪伴、照顾孩子较少,孩子安全感不足,就会表现出睡觉怕黑、黏人的现象

  生活中,孩子怕黑不敢独自睡觉是常见的事,许多家长对此十分头疼,认为孩子没出息、不听话、黏人,总之,是孩子有问题。其实,这是冤枉孩子。孩子睡觉怕黑,有深刻的心理原因——

  1.泛灵心理

  所谓泛灵心理,是指孩子通过想象,把所有事物都视为和人一样的生命体,有灵魂、会说话,甚至有法术。

  2~5岁的孩子普遍存在泛灵心理。虽然泛灵心理有助于提升孩子的想象力,但同时也让孩子心生恐惧,只要有点风吹草动,孩子便会非常紧张,把黑夜想象成恐怖事物的容器,把任何东西都想象成可怕的怪兽。小桥害怕刮风下雨,正是泛灵心理在作祟。

  2.缺乏安全感

  孩子1岁前,如果家长对孩子的需求比较敏感,能够及时且有规律地满足孩子的吃喝拉撒睡、安慰抚触等需求,孩子就会对家长产生信任感,与家长形成安全依恋,于是产生安全感。如果家长陪伴、照顾孩子较少,孩子安全感不足,就会表现出睡觉怕黑、黏人的现象。

  3.触觉系统失调

  触觉是神经组织最重要的感官,触觉的敏锐程度会影响大脑的辨识能力、身体的灵活性及情绪的起伏。所以,触觉在人类感觉系统功能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。

  如果孩子是剖宫产,幼年爬行不足,缺少家长的爱抚,户外活动较少,有可能导致触觉系统失调,表现出胆小、爱哭、黏人、睡觉怕黑等触觉敏感的现象。

  具体到睡觉怕黑,主要是由于孩子在黑暗环境中,难以像在明亮环境中那样顺利自如地感知自己的身体,所以会觉得不舒服。

  4.不能分辨虚幻与现实

  3~5岁的孩子有无限的想象力,可又无法分辨虚幻与现实,尤其是白天看了有恐怖情节的动画片、听了惊悚故事,晚上独自在黑暗中睡觉,多半会害怕。

  5.被家长恐吓和暗示

  生活中,为了让孩子听话,有的家长会吓唬孩子:“再不听话,就让老猫把你叼走!”“再哭,我就把你交给警察!”

  这种方法可能当时很见效,但会给孩子留下恐惧的阴影,特别是到了晚上,孩子的小脑袋里就会出现恶魔慢慢靠近的恐怖场景。

  有的家长会嘲笑孩子:“黑有什么可怕的,真是个胆小鬼!”

  这种给孩子贴负面标签的做法,其实是在对孩子进行负面的心理暗示,年幼的孩子有可能接受这种暗示,认为睡觉怕黑是自己的“属性”,于是心甘情愿地当胆小鬼。

       家长的接纳和认可,能帮助孩子放松心情,缓解对黑暗的恐惧

  孩子睡觉怕黑,家长应该怎样应对?

  先来看看两种错误的应对方式——

  嘲笑、责备

  听到孩子的哭闹,有的家长粗暴地回应:“别胡说八道!世界上根本没有怪兽、没有妖魔,有什么好怕的?你这么胆小,将来一定没出息!”

  试想一下,如果您怕蛇,去动物园参观爬行动物馆时感觉很紧张,同事这时却笑话您:“这有什么好怕的,没有脚的长虫而已,还关在玻璃箱里,亏你还是成年人呢!”您听了同事的这句话会不再怕蛇吗?显然不会,而且还会反感同事。同样,这种应对方式也不能帮助孩子克服内心的恐惧,反而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,让他觉得自己如此没用。

  过度保护

  看到孩子睡觉怕黑,有的家长会心疼孩子,陪孩子睡觉,或者允许孩子开着灯睡觉。

  家长的过度保护不会消除孩子的恐惧,只是帮助孩子暂时逃避恐惧。家长不可能永远贴身守护孩子,当孩子住校,必须独自面对黑夜时,可能仍然会有恐惧情绪。那么,正确的应对方式是什么呢?

  1.用心倾听,接纳孩子的恐惧

  孩子因怕黑而黏人,家长应该紧紧地抱住他,用温柔而坚定的话语让他安心:“我知道你现在有点害怕,我不会离开你,会一直保护你。”

  这是最佳的应对方式,因为孩子的恐惧是真实的,如果这时连他最依赖的家长都否定他的感受,他的内心会十分矛盾,一方面觉得自己胆子小很羞耻,另一方面胆子又壮不起来,于是陷入痛苦。

  除了让孩子安心,家长还应该耐心倾听孩子讲述怕黑的理由,了解孩子的恐惧来源。等孩子的情绪平复后,家长可以这样询问:“宝贝害怕的东西是什么?可以说出来听听吗?”

  如果孩子说卧室里有怪兽,家长不要断然否定,而要问孩子怪兽在卧室的哪个角落,然后带着孩子去卧室“捉怪兽”。家长这样做有两层含义:第一,信任孩子,孩子说卧室有怪兽,那就去抓怪兽;第二,支持孩子,怪兽很凶,需要家长助拳,家长义不容辞。

  如果孩子反复要求家长去卧室捉怪兽,家长不要嫌烦,要有求必应。这样做的真实目的是让孩子安心,给孩子安全感。但最终一定要让孩子明白卧室里并没有怪兽。

  2.与孩子共情,缓解其紧张情绪

  无论男孩还是女孩,睡觉怕黑都是被恐惧感所控制,会产生“我真没用”的羞耻感,而羞耻感会放大恐惧感。所以,家长有必要与孩子深入讨论,让孩子的恐惧感和羞耻感都得到缓解。

  家长可以和孩子分享自己的经历:“妈妈小时候,晚上睡觉也怕黑。有一天晚上,我刚关掉灯,就看到阳台上有一个人,又瘦又高,左右晃动,很可怕。更可怕的是,这个人没有头!我被吓哭了。爸爸到阳台上查看,原来是衣架上的一件衬衣在风中晃动。”

  孩子听到这里,一定会哈哈大笑:“原来妈妈也怕黑呀!衬衣有什么好怕的?妈妈是自己吓自己。”孩子这样说也有两层含义:第一,妈妈小时候也怕黑,我和妈妈一样,很正常;第二,衬衣没什么可怕的,我害怕的东西也没什么可怕的,于是,他的恐惧感和羞耻感就同时缓解了。

  家长的接纳和认可,能帮助孩子放松心情,缓解对黑暗的恐惧。

  家长还可以借机对孩子进行科普教育。比如闪电是大气中的一种脉冲式放电现象,不是鬼怪在抓小孩。让孩子明白,消除恐惧的最好方式是勇敢探索,揭示真相。家长这样做可以激发孩子的好奇心和学习动机。

  3.玩探险游戏,帮助孩子对恐惧脱敏

  孩子睡觉怕黑,说到底是体验少、常识少造成的,虽然是正常现象,但家长可以抓住这个契机,引导孩子逐渐适应恐惧、战胜恐惧。所谓“见怪不怪”“习以为常”就是这个道理。

  最好的引导方法就是带孩子玩探险游戏。比如,用旧衣服改成魔鬼的袍子,爸爸妈妈各穿一件,在家里陪孩子玩捉迷藏游戏。根据孩子的胆量,可以拉上窗帘、关掉灯、发出奇怪的声响……让藏在暗处的孩子感觉适度刺激即可。

  还可以表演童话剧。比如,让孩子扮演小红帽,爸爸扮演大灰狼,妈妈扮演奶奶。爸爸可以视孩子的接受程度,把大灰狼的凶恶表现得越来越恐怖,让孩子逐渐适应。

  如果孩子有触觉敏感问题,家长应该多陪伴孩子,最好多带孩子进行户外活动。平时在家的时候,要多与孩子拉手、拥抱,多给孩子做放松按摩,逐步降低孩子的触觉敏感程度。

  4.营造温馨的睡眠环境

  家长可以为孩子的卧室安装一盏光线柔和的小夜灯。小夜灯既能提供一定的光亮,又不会刺眼,让孩子在黑暗中有一个安心的陪伴。

  同时,家长给孩子选择床上用品时要多听孩子的意见,孩子在印有他喜爱的卡通形象的床单上、被罩中入睡,会感觉放松、惬意。同样的道理,给孩子适当的安抚物品,如一个柔软的抱枕、一个卡通毛绒玩具,也可以给孩子慰藉,感觉自己不是独自面对黑暗,于是产生安全感。

  家长给孩子讲睡前故事,可以多涉及勇敢面对黑暗的情节,让孩子在听故事的过程中逐渐受到鼓舞,产生模仿的心理。家长可以趁热打铁,与孩子讨论如何变得勇敢,引导他树立面对黑暗的信心。

  睡前故事讲完,家长可以陪孩子在黑暗中一起唱两首节奏舒缓的儿歌、说一会儿悄悄话,让孩子感受黑暗并不可怕,反而可以带来一些独特的乐趣。

  总之,孩子睡觉怕黑,是其成长过程中的正常现象,跟孩子的性格没有多大关系,家长不必担心。睡觉怕黑对孩子来说是一个必过的“坎儿”,家长应该耐心陪伴,有效引导,帮助孩子认识到怕黑是正常的,黑暗不可怕,胡思乱想才可怕。

妇女生活杂志

阅读排行

Copyright©2023-2023 妇女生活杂志社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号:豫ICP备2023006013号-1 版权为 妇女生活杂志社所有 未经书面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
联系我们 电话:0371—63581713 邮箱:fnshxdjz@163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