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首页 > 家庭教育 > 幼教天地

听懂宝宝的哭声,是父母必备的技能

2024-12-03 17:19:14 来源: 现代家长 作者:炳阳

  哭声是宝宝的警报。对宝宝来说,这是自然的选择,他不会说话,如果有要求,除了哭,他还能怎样?

       经过几次验证,宝宝有了人生的第一个领悟:“对父母笑,不会有奶吃,不会有尿布换,只有哭才能使唤动他们。”

  宝宝都是哭着降生的,许多父母对宝宝是“未见其人,先闻其声”,所以,哭声是宝宝发出的第一信息,其重要性可想而知。

  宝宝出生时,感觉到环境发生了改变,温度、声响、触感远不如待在妈妈的子宫里舒服,就会用哭声来抗议。此时,如果父母抱他,用温柔的声音哄他,宝宝感觉到了善意,就会安静下来。这是宝宝与父母的第一次交流,仅仅一次,宝宝就基本掌握了要领。

  经过几次验证,宝宝有了人生的第一个领悟:“对父母笑,不会有奶吃,不会有尿布换,只有哭才能使唤动他们。”

  这样的猜测和领悟其实是双向的,父母也会猜测:宝宝哭了,是不是饿了?是不是尿布湿了?然后采取相应行动。这样的互动让宝宝笃信:“看来哭是法宝,他们吃这一套。”

  接下来,宝宝会用哭声获得其他利益:瞌睡了,他用哭声呼唤妈妈;环境太吵,他用哭声抗议;害怕爷爷的胡子,他用哭声寻求保护;等等。也就是说,哭声是宝宝的警报。对宝宝来说,这是自然的选择,他不会说话,如果有要求,除了哭,他还能怎样?

  通常情况下,当宝宝的愿望得到满足,就会停止哭闹,如果宝宝不停地哭闹,说明他的愿望没有得到满足,而且他会愤怒,用更高分贝的哭声提醒父母。有些父母不清楚宝宝哭闹的原因,说宝宝“不乖”“不省心”,实在是高看宝宝了,他根本没有故意与父母作对的初衷,他的要求其实很简单,只是父母没有猜到。所以,听懂宝宝的哭声,是父母必备的实操技能。

  怎样才能听懂宝宝的哭声?其实,这并不难,难的是保持足够的耐心。通常情况下,宝宝哭闹的原因是饿了、困了、尿了、环境太吵、害怕、身体不舒服等。

  现实生活中,人们发现妈妈总是更容易听懂宝宝的哭声,原因是“母子连心”。其实,真正的原因是妈妈比爸爸更有耐心,只要爸爸沉下心来关注宝宝,同样能听懂宝宝的哭声。

       特别强调,宝宝的哭闹没有恶意,所以不应该被惩罚

  宝宝到2岁左右,会突然变得不听话,动不动就哭闹。这是因为,这个年龄段的宝宝具备了基本的行动能力,会走路了、会简单对话了、能抓握工具了……虽然他很弱小,但对周围环境充满了好奇,开始去探索,因而会有更多的愿望需要满足。出于心理惯性,他仍然用哭声来求助。

  此时,父母应该多关注和了解宝宝,他到底为什么哭闹,是想要玩具吗?是想出去玩吗?是不是身体不舒服?父母要不停地尝试,看看哪些方法能让宝宝停止哭闹,不要用恐吓、惩罚、威胁等粗暴方式制止宝宝哭闹。

  特别强调,宝宝的哭闹没有恶意,所以不应该被惩罚。试想,如果半夜火警铃声突然响起,您的反应是什么?是解除警报,咒骂铃声,回床上继续睡觉,还是马上查看险情,做好逃生的准备?当然是后者。那么,听到宝宝的哭声,父母也不应该恼火,更不应该对宝宝吼叫、惩罚宝宝,而应该马上来到宝宝的身边,细心观察宝宝,及时提供帮助,满足宝宝的需求。

  如果父母惩罚宝宝,冲宝宝吼叫,会发生什么?不可否认,父母这样做往往非常有效,宝宝会马上安静下来,但不要高兴得太早,父母很快就会看到暴力的严重后果。

  父母的吓唬对宝宝来说无疑是一种攻击。比如,宝宝的尿布湿了,用哭声提醒父母更换,如果父母不满足宝宝的需求,还大发脾气,宝宝的正常欲望就会被恐惧压抑,但欲望并未满足,过一会儿他还会哭闹。如果父母再次对宝宝发脾气,宝宝就可能产生心理阴影。

  对宝宝来说,父母是世界上最信赖的人,最信赖的人都会攻击他,他内心的安全感就会受到严重破坏。久而久之,父母的吓唬就成了紧箍咒,当即有效,但后果严重,宝宝会逐渐出现各种各样的异常表现,比如胆子小、拒绝与人交流。

  对两三岁的幼儿,父母的吓唬同样危害巨大。

  “你要是再哭,妈妈就不要你了!”

  “闭嘴!不然今晚没饭吃!”

  类似的吓唬会让宝宝感到恐惧,失去安全感,于是表面服从,变得很乖。殊不知,此时隐性的伤害已经发生,而且会给宝宝造成深远的影响。宝宝没有安全感,在成长的过程中一定会遇到很多麻烦,亲子感情也不会融洽。研究发现,很多成年后与父母出现矛盾的人,追根溯源,多是小时候经常被父母吓唬。

  宝宝的心灵是纯洁的,而且是敏感的。父母首先要爱宝宝,尊重宝宝,耐心地做宝宝的听众。如果父母没有耐心听宝宝把话说完,就将自己的喜怒哀乐强加给宝宝,其消极影响显而易见。

  第一,宝宝说话得不到父母的重视,只能把秘密埋藏在心里,父母就很难知道宝宝的所思所想,这样对宝宝的教育就会无的放矢,教育效果大打折扣。

  第二,宝宝的话语权得不到父母的尊重,久而久之就会与父母产生对抗情绪,导致双方相互不信任,沟通困难,家庭教育更无从谈起。

  第三,不利于宝宝表达能力的增强。

  第四,容易使宝宝产生自卑情绪。宝宝对父母诉说内心的感受,是增强社交能力的极好机会,将宝宝的这一机会剥夺,宝宝的语言能力得不到锻炼,表达就会出现困难,进而产生自卑情绪。一个自卑的人,很难说是一个健康的人,更难成为一个成功的人。

       对于成长中的宝宝来说,叛逆,某种意义上是必须的

  宝宝到了五六岁,内心想法更多,满足愿望的心情更急切,表现方式是更强烈地哭闹。有些父母听不懂宝宝的哭声,认为宝宝进入了“叛逆期”。

  所谓“叛逆期”,是成年人下的定义,表面上是指亲子关系不佳,隐含的意思是:父母是对的,宝宝应该服从父母,不服从就是错的。这个定义非常武断,而且不合情理。对于成长中的宝宝来说,叛逆,某种意义上是必须的。宝宝听从自己内心的召唤,有自己的独立人格,不愿意听从父母的指令,是宝宝成长过程中可喜的变化。因而,这一阶段更科学的定义应该是“自主期”。

  那么,父母应该怎样做呢?正确的做法是温柔地与宝宝沟通,顺应宝宝对自主性的要求,给他选择的权利。

  宝宝到了六七岁,自主性更强,在父母看来,“无理要求”更多,因而哭闹行为也会增多。此时,父母应该奉行“有度地支持”原则,即同情、理解宝宝的自主性,但这样的支持是有限度的,而且要给予科学的引导。只有这样,父母才能走进宝宝的内心,与宝宝的互动更默契。如此一来,宝宝也就不那么频繁地哭闹了。

妇女生活杂志

阅读排行

Copyright©2023-2023 妇女生活杂志社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号:豫ICP备2023006013号-1 版权为 妇女生活杂志社所有 未经书面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
联系我们 电话:0371—63581713 邮箱:fnshxdjz@163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