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首页 > 家庭教育 > 心理诊所

短视频是如何让孩子上瘾的

2024-12-09 19:39:31 来源: 现代家长 作者:       

  早在2022年11月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《青少年蓝皮书: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报告(2022》就指出,视频已超越游戏,排在未成年人网络使用的首位。

  很多家长反映,孩子回到家,什么都不做,先拿手机刷短视频,一刷就是几十分钟甚至几小时。家长非常担心,同时也感到非常困惑:为什么孩子这么喜欢刷短视频呢?

       “下一条视频,我会喜欢吗?”这种心理促使孩子不知疲倦地刷下去

  不少家长看到孩子盯着手机屏幕傻乐,会情不自禁地怒斥孩子:“还在刷!怎么没点自制力?”他们认为,孩子拿起手机就放不下,是缺乏自制力的表现。

  其实,非也。

  刷过短视频的人,对短视频的沉浸感、戏剧性都有体会。短视频在短短几秒钟内就能点爆你的视觉、听觉,引起你的情感共鸣,而且短视频的推荐机制很厉害,你为这条视频点了赞或仅仅多看了几秒,平台就会默认你喜欢这类视频,并不断给你推荐类似视频。

  你以为这已经很厉害,其实里面还蕴藏着更厉害的招数。

  心理学家曾用鸽子做过一个实验。在鸽子面前放一个啄食器,鸽子啄一下啄食器,马上就有固定食物出来,鸽子很兴奋,不断地啄;随后更换啄食器,鸽子啄一下,有可能出现少量食物,有可能出现大量食物,也有可能不出现食物。结果,鸽子比之前更加拼命地啄,且分泌大量多巴胺。

  为弄清人类是不是比鸽子更高明,心理学家又做了一个实验。这个实验分前后两部分:前一部分,每隔10秒给实验对象提供一次水和果汁;后一部分,引入意外因素,让实验对象不知道下次提供的是水还是果汁,还是什么都没有。

  结果显示,在后一部分实验里,实验对象的愉悦感持续的时间更长。原来,在不可预知的情况下,喜悦突如其来,多巴胺会分泌得更多。

  回想一下我们刷短视频的过程——点开一条,没意思,滑走;再看一条,不错,点个赞;再看一条……如此循环往复。

  “下一条视频,我会喜欢吗?”这种心理促使孩子不知疲倦地刷下去。原来,推动孩子不断刷短视频的,不是对新视频的喜爱,而是下一条视频突如其来地满足了自己,这才是孩子刷短视频上瘾的重要因素,即“无法抵挡那些无法预知的正向反馈”。

  此外,从心理学角度看,我们对尚未处理完事情的印象,比对已处理完事情的印象深刻。通常,短视频不能完整地呈现一段配乐和情节,这种戛然而止、意犹未尽的感觉,也会给孩子留下深刻印象。

  你看,短则几秒、长则几分钟的短视频,其实摸透了人性。

       家长要清楚,你和手机,谁给孩子的正向反馈多,谁就能赢得孩子的心

  明白孩子刷短视频成瘾的原因后,家长就不要再一味责怪孩子没有自制力了。但是不责怪,不意味着撒手不管,相反,家长必须管,因为孩子沉迷于短视频比沉迷于游戏更糟糕。

  打游戏不好,但至少有个目标——打死怪兽,努力通关,而刷短视频却是深不见底的空虚、真正意义的奶头乐。从打开短视频的那一刻起,孩子就丧失了目标感和主体性,长此以往,其深度思考能力也将消失。

  家长不想让孩子对短视频上瘾,就要先问自己3个问题。

  问题1:有没有给孩子其他快乐?

  如果刷短视频是孩子唯一的快乐,家长不让刷,就等于剥夺了孩子的全部快乐,孩子必定会奋力反抗、拼命维护。如今,激烈的学业竞争让很多家长认为学习才是正经事,孩子的娱乐空间越来越小。然而,玩耍不仅是孩子的天性,还对孩子的健康发展起着重要作用,所以避免孩子刷短视频成瘾,不能“堵”只能“疏”,家长要让孩子有除刷短视频之外的快乐源泉。

  很多孩子反映,其实在初期,他们对短视频并没有那么不舍,而是家长粗暴的禁止激发了其内心的叛逆。

  家长看到孩子刷短视频,与其怒斥“再刷,我就没收手机了”,不如把孩子的注意力引到别处,“有部动画片很好看,咱们一起看吧”。

  虽然都是注视屏幕,但是看动画片比刷短视频好多了。一个动画片有起因-经过-结果,结构跟一篇文章、一本书类似。当然,如果能减少注视屏幕的时间,带孩子进行户外活动会更好。

  问题2:有没有带孩子感受当下的幸福?

  刷短视频时,大脑会分泌多巴胺,给孩子带来短暂的兴奋。可家长如果能够陪伴孩子参加一些贴近大自然的活动,不仅能够增强孩子的现实感,还能让孩子获得更长久的愉悦和更大的满足。

  参加活动前,家长可以让孩子利用手机的搜索功能,做做攻略。同样是使用手机,主动搜索和被动观看,有天壤之别。

  问题3:有没有给孩子足够的正向反馈?

  孩子如果在现实生活中总是得不到正向反馈,就会去虚拟世界里寻找。有孩子称自己“每天刷视频,感觉跟皇帝批奏折似的”,而且轻点一个赞,仅仅动动手指,立马就会有一个闪亮的爱心跳出。这让孩子获得极大的成就感和满足感。

  实事求是地说,短视频的玩法设计非常贴心,时时处处都会给玩手机的人以正向反馈。

  家长要清楚,你和手机,谁给孩子的正向反馈多,谁就能赢得孩子的心。

  前不久,谷燕在社交媒体上给女儿谷爱凌送上生日祝福,连用了12个“最”:“祝我最美丽、最聪颖、最博学、最善良、最真诚、最体贴、最时尚、最勇敢、最坚韧、最好学、最睿智、最沉稳的宝贝,生日快乐。我是全世界最幸运的妈妈,我对你的爱从地球延伸到火星和每个角落。我无法表达我多么为你骄傲,并将永远无条件地支持你!”

  对中国家长来说,可能会觉得这种表达有些浮夸,但是她给予孩子正向反馈的做法着实值得学习。如果孩子从你嘴里一句好话都听不到,就不要怪他去虚拟世界里找安慰。

  其实,玩游戏成瘾也好,刷短视频成瘾也好,都是孩子与现实世界的连接出了问题。处理这类问题,家长要遵循的原则,就是和孩子站在一起而非对立面,从孩子的角度看待问题、思考问题,这样才有可能解决问题。

  科技在不断进步,以前有游戏,现在有短视频,以后还会有其他沉浸感更强的新花样。家长如果一味禁止孩子接触这些新花样,不仅力不从心,还会阻碍孩子的发展。此时,家长最好的做法,不是禁止,而是帮助孩子增强免疫力,用和谐的亲子关系帮助孩子在现实与虚拟世界之间建起一道防火墙。

妇女生活杂志

阅读排行

Copyright©2023-2023 妇女生活杂志社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号:豫ICP备2023006013号-1 版权为 妇女生活杂志社所有 未经书面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
联系我们 电话:0371—63581713 邮箱:fnshxdjz@163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