陪伴孩子成长,父母是主角,老人是配角
请老人帮忙带孩子,问题有很多,关系很复杂,相处有技巧,但最关键的是,双方一定都要明白,陪伴孩子成长,父母是主角,老人是配角。
一提起请老人帮忙带孩子,很多年轻父母就觉得头大:一方面自己离不开老人的帮忙,另一方面又为处理不好和老人的关系而烦恼。
在老人看来,孙辈是子女交给自己代为保管的“贵重物品”,不容许出任何差错,一旦出差错,自己就无法向子女交代
对请老人帮忙带孩子的家庭进行梳理后,我发现出问题的原因有这么几个。
角色定位有差异
最适合陪伴孩子成长的人,肯定是父母,这点毋庸置疑。父母也知道这一点,所以在抚养孩子时,他们的心态是坦然的、淡定的。孩子磕了、摔了,破点儿皮、流点儿血,在他们眼里都是小事,没什么大不了的。
对老人来讲,却完全不同。孙辈是子女交给自己代为保管的“贵重物品”,不容许出任何差错,一旦出差错,自己就无法向子女交代,因此他们承受着极大的心理压力。
带孩子时,为了不出差错,他们常常过度保护,不怕一万,就怕万一。
孩子天性喜欢探索,会爬、会走后,总想“出去”。面对这种情况,老人想到的,首先是不能让孩子有任何闪失,于是千方百计地把孩子圈在他认为的安全范围内;年轻父母想到的,首先是孩子长大了,有了探索欲,这是好事,因此不会过于干涉。这样,矛盾就产生了。
知识体系不同步
年轻父母与老人由于成长经历、教育背景不同,他们的知识体系也不同。抚养孩子时,知识体系的差异也容易让年轻父母和老人产生矛盾。
比如,有的老人觉得必须把新生儿的双腿并拢、捆绑起来,这样新生儿长大后腿才直、才好看,而年轻父母认为必须让新生儿自由活动,绑缚会让新生儿极不舒服。老人觉得自己的经验是经过现实检验的,是对的;年轻父母觉得老人的观念落后、可笑。
生活习惯不一致
以前,家庭成员大都来自一个地方,生活习惯相差无几。现在,很多夫妻来自不同城市甚至不同国家,生活习惯有很大差异。
一位妈妈吐槽,婆婆从大西北来广州帮她带孩子,非常辛苦,她很感激,可婆婆做的有些事她实在接受不了。比如,婆婆一周才给孩子洗一次澡。她提了几次意见,婆婆当面答应却“屡教不改”,后来“狡辩”说孩子洗澡太频繁对身体不好,容易感冒。
有位老人有洁癖,不让孩子玩沙、摸草,后来发展到不经他允许,孩子什么都不能摸。老人不觉得自己有问题,还对周围人夸耀:“我家孩子特别爱干净。”
还有的老人不喜欢小动物,一看孩子接近小猫、小狗就紧张,抱起孩子就走。结果,小猫、小狗没吓着孩子,老人的举动倒把孩子吓一跳。
有个孩子喜欢兔子,妈妈给他买了一只。奶奶不喜欢,把兔子丢到阳台上。后来,兔子生病死了,孩子伤心地把兔子埋了,并摆上鲜花悼念它。奶奶嘲笑孩子:“你真傻,不知道养兔子是用来吃肉的吗?”
老人体力、精力跟不上
现在的年轻人结婚生子越来越晚,带孩子的老人年龄也越来越大。面对精力旺盛、每天上蹿下跳的孩子,老人体力、精力跟不上,带孩子成了一项艰巨的任务。
孩子会走之前,抱一抱、喂一喂、推一推、哄一哄,老人尚能应对;孩子能走会跑后,每天上蹿下跳、追逐打闹,老人就有些吃不消了。我经常看到孩子在前面跑,老人在后面追,还边追边喊:“慢点儿,慢点儿!”为了让孩子安静地待会儿,有些老人会让孩子看电视、玩手机等,自己也趁机歇歇。
另外,很多老人有睡午觉的习惯。他们不仅自己睡,也让孩子睡,而且睡的时间长,结果导致孩子晚上不睡觉。
人年龄大了,新陈代谢慢,同样环境中,老人的体感温度和年轻人相比要低,和孩子相比更低。结果,老人按自己的感觉给孩子穿衣服,往往会穿多,搞得孩子一动一身汗,频繁感冒。
老人难以体会父母养育孩子的欣喜和感动。
孩子的第一次胎动、第一次站立、第一次叫爸爸妈妈……点点滴滴都能唤起年轻父母的欣喜和感动。可老人没有这种感受,因为老人见证过自己孩子的成长,有的还不止见证过一次,加上孙辈不是自己孕育的,他们虽然爱孩子,也能从孩子的成长中得到快乐,但是他们的感受和父母的感受无法相提并论。
老人容易心态失衡
很多老人年轻时是业界翘楚,颇受器重,老了之后却发现老办法行不通、新产品不会用,自己落伍了,要被社会淘汰了。这种现状让老人的心态很容易失衡:
一是当子女挑剔、指责老人带孩子有问题时,老人受到打击,自我价值感降低,对带孩子失去信心和乐趣。
二是老人不认输,希望通过带孩子维持自我价值感,于是尽量把父母和孩子隔离,取代父母,让自己变成孩子最依恋的人。
有个孩子是奶奶带大的,和奶奶感情深厚,吃饭时奶奶不喂不吃,睡觉时奶奶不陪不睡。孩子上幼儿园后稍不开心,奶奶就说:“不想上就不上,反正我在家没事,可以帮忙带孩子。”有了奶奶的溺爱,孩子时刻表现出无法独立生活的样子,而奶奶成为谁都无法替代的照顾者。
这种貌似深厚的祖孙情,其实对孩子的成长有很大的负面影响,让孩子难以发展出独立精神。
不是新知识一定优于旧知识,也不是一定要分出是非对错,而是大家一起学习科学育儿理念,尊重科学,而不是服从哪个人
说这么多,并不是要否定老人带孩子,而是想让年轻父母看清冲突,找到症结,从而尽量避免冲突,和睦相处。毕竟,在如今社会,年轻父母没有老人帮忙,很难兼顾事业和家庭。
那么,怎样才能减少冲突,共同把孩子带好呢?我有这么几个建议。
目标一致
两代人的目标应该是绝对一致的,就是为了孩子更好地成长。有人会说,这不是废话吗?还真不是。
有的年轻父母只希望老人给孩子提供生活照顾,但老人却想给孩子提供人生指导;有的老人期待通过养育孩子来证明自己宝刀未老,还有价值;有的年轻父母为图省事,希望老人代替自己承担父母的职责。
如果抚养目标不一致,双方就容易相互指责,而夹在中间的孩子就会不知所措,不知该听谁的。所以两代人必须统一目标,明确大家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孩子好,而不是出于其他目的。
理念统一
有老人帮忙带孩子的家庭,老人和年轻父母闹矛盾时,一方容易把孩子当武器攻击另一方。如家庭常见的婆媳矛盾,儿媳不好明着表达对婆婆的不满,就批评婆婆带孩子的方式;婆婆不甘示弱,也通过贬损儿媳不会带孩子来出气。
用什么理念养育孩子,两代人要统一意见。年轻父母在学习科学育儿理念的同时,要告诉老人为什么要这么做,而不是一味指责老人带孩子的方法不对。老人并不固执,如果有机会,他们是非常愿意学习的。
当然,不是新知识一定优于旧知识,也不是一定要分出是非对错,而是一起学习科学育儿理念,尊重科学,而不是服从哪个人。理念统一了,矛盾就少了。
定位清晰
老人即使掌握了科学育儿理念,也要明确自己的角色定位。父母是陪伴孩子成长的主角,老人是协助的配角。这一点,老人一定要记住。
老人要尊重年轻父母的教育,认真执行共同商定后的养育方案,不要随意变更。老人不仅不能替代父母在孩子心中的位置,还要有意识地制造父母和孩子相处的机会,帮助他们培养感情。
年轻父母也不能因为工作忙、事情多,看老人把孩子带得挺好,就做甩手掌柜。有的年轻父母即便有时间,也不陪伴孩子,而是把时间花在打游戏、聊天上,这种图省事的做法,将来一定会付出巨大代价。
分工明确
角色定位清晰后,分工就要明确起来。
比如,老人的主要任务是照顾孩子的日常生活,如做饭、接送、看护等。
父母的主要任务是关注孩子的精神世界,培养孩子的健全人格。孩子小时候,妈妈要哺乳,如果没有母乳,则要亲自给孩子喂奶粉。因为哺乳不仅是给孩子输送营养的过程,也是和孩子培养情感的过程。孩子晚上睡觉要由父母陪着,因为父母的声音、气味、触摸,对孩子依恋关系的建立具有重要作用。
孩子稍大一些后,父母要陪孩子做游戏、读绘本、面对挫折等。
阶段调整
一般来说,孩子还小的时候,老人的主要精力会放在照顾孩子的生活上。等孩子上了幼儿园,老人会空闲下来,这时就要主动调整生活的重心,寻找新的生活乐趣,如跳跳广场舞、打打太极拳、学学书法绘画、和老伙计们一起旅游等,避免因孩子对自己的需求降低而失去自身价值感。
年轻父母也要帮助老人转型,及时发现和肯定老人的价值。
增加沟通
有人的地方就有误会和矛盾,老人和年轻父母之间也有意见不一致的时候。
有些年轻父母指出老人带孩子的不足,老人仗着自己年纪大,固执己见:“我当年这样带你,不也带得挺好吗?”噎得年轻父母无话可说。
其实,这话禁不起推敲。老人把你带大,带得好不好,他说了不算,你说了才算。你长大后,在工作、人际交往、亲密关系中,有哪些软肋和困扰,你自己清楚,这些都和你幼年的成长环境、教养经历有直接关系。
不过,年轻父母也不要因此就轻视老人,毕竟每个人都无法脱离时代而存在。老人有做得不好的地方,是受时代的局限,换作你,在当年不一定能比老人做得更好。
一个家庭中,最好能定期召开家庭会议。年轻父母和老人,以互相学习、互相尊重的态度,讨论一下近期在抚养孩子的过程中哪些地方做得好、哪些地方要调整、孩子下一阶段会有哪些特点、如何共同面对等。经常沟通,年轻父母和老人之间就会减少很多不必要的误会,从而共同把孩子带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