临近中考、高考,如何帮孩子减压?
给孩子减压,目的是把心理压力控制在适当的程度,而不是把心理压力减为零
寒假结束后开学,初三、高三年级进入备考冲刺阶段,课时增加、模拟考试不断,学生们叫苦不迭,出现各种各样的消极情绪,如焦虑、抑郁、沮丧、失望、恐惧等,甚至出现生理症状,如失眠、惊梦、头昏等。
对此,家长感同身受,却爱莫能助。给孩子减压吧,担心孩子懈怠,在人生关键时刻掉链子;给孩子鼓劲吧,又怕弦绷得太紧,功亏一篑。
心理学认为,心理压力是生活中不可避免的心理感受,其来源有诸多方面,对中学生来说,心理压力主要是应试竞争造成的。
现代医学证明,过大的心理压力会削弱人体免疫功能,使外界致病因素轻易入侵,引起机体患病,对心理健康的危害更为明显,容易引起焦虑、紧张、抑郁等心理畸变。我国青少年,尤其初三、高三毕业班学生,普遍承受着沉重的学习压力,问题比较突出,已引起教育界、医学界、心理学界的关注。
有心理压力从来就不是一件坏事,适度的心理压力可以转化为动力,促使孩子努力上进。从这个角度来看,心理压力是一把双刃剑,给孩子减压,目的是把心理压力控制在适当的程度,而不是把心理压力减为零。
心理学界普遍认为,帮助中学生减轻心理压力有以下五个常用策略,操作性极强,供家长朋友参考。
第一个策略是降低期望。
中国家长普遍望子成龙,鼓励孩子从小确立远大理想,又喜欢横向对比,总是拿自家孩子的弱项与别人家孩子的强项进行比较,指望孩子各方面都优秀,给孩子施加了过大的心理压力。有的家长认为自己的人生不成功,希望孩子替自己争光,其实是在向孩子转嫁焦虑,对孩子极不公平。
正确的做法是,家长正视孩子的实际能力,对孩子提出恰当的期望,营造温馨的家庭气氛,使孩子快乐地学习。否则,家长过高的期望会让孩子望而却步、知难而退,最终放弃努力,还容易出现自卑、厌学等消极心理。
转移注意力是孩子本能的减压方式,比如抽烟、喝酒、打架、早恋等,很容易失控,家长要多加防范,否则后患无穷
第二个策略是密切关注。
家长只有掌握具体情况,才能有效地开导和指点孩子,帮助孩子正视问题,缓解心理压力。
孩子有心理压力,通常情况下不会主动对家长说,但会有一些不正常的行为,表现出消极的情绪。
孩子的明显特点之一是敏感,因为孩子缺乏人生经验,看问题不全面,很多时候会把挫折放大,而且非常在乎外界的评价,更加重了心理压力。
话说回来,孩子的敏感倒是给家长提供了机会,孩子都很单纯,心里藏不住事,有麻烦都表现在脸上。家长应该时刻关注孩子身心的变化,一旦发现孩子有不良情绪,或者睡眠、饮食等方面不正常,要及时与孩子沟通,倾听孩子的心声,让孩子说出心中的苦闷。
第三个策略是转移注意力。
孩子心情郁闷时,家长可以让孩子做他感兴趣的事情,孩子转移了注意力,心理压力自然就会得到缓解。
如果孩子在学习以外没有特定的兴趣爱好,家长可以带他参加体育锻炼,宣泄体能也是有效的减压方式,还能增强体质,一举两得。
需要提醒的是,转移注意力是孩子本能的减压方式,比如抽烟、喝酒、打架、早恋等,很容易失控,家长要多加防范,否则后患无穷。
压力可以转化成动力,而一旦转化成功,压力就会变成激励孩子奋进的助推力
第四个策略是学会放手。
每个孩子对压力的承受力不同,感受也不同,只要压力给孩子造成了困扰,家长就要重视。孩子在正常压力面前表现出低于同龄人的承受力,说明孩子的心理脆弱,多半是溺爱造成的,家长必须及时纠正,学会放手,否则孩子遇到的麻烦会越来越大,最后有可能心理崩溃。
家长的做法是有意识地训练孩子的勇气,培养孩子的责任感。比如,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,让孩子放学自己回家,或让他自己去商场买一件东西,鼓励孩子勇敢面对困难。
孩子天生具备探索欲和表现欲,只要家长狠狠心,适当放手,孩子的表现一定会让家长吃惊。当孩子取得一次小小的成功,内心的成就感会有效地抵消恐惧感,加上家长的及时夸奖,孩子的自信心会大大增强,久而久之,他就能学会独立面对问题,不再像以前那样依赖家长。这是一个增强心理承受力的过程,每个孩子都要经历,或早或晚,越早越好。
家长的放手要适当,要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循序渐进地进行,秘诀是要让孩子在体验中获得成功,因为过多的失败会加重孩子的恐惧感,使孩子更加退缩。
第五个策略是激励奋进。
心理学认为,压力可以转化成动力,而一旦转化成功,压力就会变成激励孩子奋进的助推力。
这方面的案例很多。
二战时,德军攻占了一个村庄,要屠杀全村百姓,但要玩一个残酷的游戏,让村民选出一个年轻人投篮球,如果十次全中,全村人可以免死,如果有一次不中,屠杀马上开始。一个年轻人走到罚球线前,他仅仅喜欢打篮球,并非高手。他知道自己的每一个动作都关系到全村人的生命安危,心理压力之大可想而知。他排除干扰,格外专注,要求自己每个动作都合乎标准,结果,他成功了,救了全村人的命。
为什么这个年轻人在沉重的压力面前能够超水平发挥?答案是强大的心理激励机制。事关全村人的性命,他没有退路也不容有失,于是压力转化成了动力。
项羽破釜沉舟,创造了以少胜多的军事奇迹,同样是用强大的心理激励机制鼓舞士气的结果。
有的家长担心,用严重后果吓唬孩子,会不会把孩子压垮?如果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正常,家长大可不必有此顾虑。
告诉家长们一个心理秘密:孩子放弃一件事,是因为这件事不那么重要,可以放弃,如果一件事成功之后有巨大收益,孩子不会放弃。中考、高考是孩子人生的重要节点,只要孩子清醒地认识到这一次不容有失,他就能获得激励,潜力就能激发出来。
以上五个减压策略,看似简单,其实蕴涵着深奥的心理学知识和生活智慧,只要家长朋友们深入领会,不断精进,循序渐进地应用到家庭教育实践中,就一定会在孩子身上看到可喜的效果。
下一篇:好的家庭教育是什么样子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