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首页 > 家庭教育 > 心理诊所

孩子,你可以做中等生,但不能自我设限,像那只可怜的跳蚤

2024-12-09 19:49:05 来源: 现代家长 作者:云台

  跳蚤本来能跳35厘米高,相当于自身高度的200多倍。但科学家将跳蚤放进一个带有盖子的15厘米高的玻璃瓶中,时间久了,即使将瓶盖打开,跳蚤也只能跳15厘米高。

  放暑假的前一天,我收到儿子班主任发来的微信,通报期末考试成绩。全班62名学生,我的儿子小轩名列全班第26名,与期中考试成绩相比,进步了1名,与上次期末考试成绩相比,退步了2名。班主任的评价是:成绩很稳定,有很大的上升空间。

  我知道,正上初二的小轩不是天才,这样的成绩不是不能接受,但班主任说他“有很大的上升空间”,让我于心不甘。今天晚上,我要找他聊聊。

       “每次公布成绩的时候,老师都会表扬前10名,批评后10名,我是中等生,不出头不掉队,成绩过得去,这不是挺好吗?”

  吃晚饭时,我们聊到体育比赛,我借机问小轩:“你知道昆虫界的跳高冠军是谁吗?”

  “我知道,我知道。”小轩竖起食指,示意要想一想,然后十分肯定地回答,“是跳蚤!”

  “没错!知识面挺广嘛。”我赞许,“那你知道跳蚤能跳多高吗?”

  小轩马上摇头认输:“我连跳蚤长什么样都不知道。”

  我告诉他:“跳蚤个头很小,大约1.5毫米高,却能跳35厘米高。”

  小轩撇撇嘴:“才跳35厘米就敢称冠军?”

  “35厘米相当于跳蚤身高的200多倍,这是了不起的成绩。”我说,“你现在的身高是1.70米,如果你是一只跳蚤,就能跳过340米高的横杆,你说厉害不厉害?”

  小轩被我的比喻逗笑了:“咱家住29层楼,离地面不过100米,340米,那得多高啊!”

  “给你个参照物吧。”我说,“巴黎的埃菲尔铁塔含顶端天线的高度是330米。”

  “跳蚤不愧是冠军!”小轩连连赞叹。

  我话锋一转:“但你知道吗?有的跳蚤却跳不出15厘米高的玻璃瓶。”

  “为什么?有残疾的跳蚤吗?”小轩胡乱猜测。

  我告诉他,这是一项生物学实验得出的结论。科学家将跳蚤放入一个大约15厘米高的玻璃瓶中,跳蚤能轻松跳出。科学家将玻璃瓶的盖子盖上,跳蚤跳起来会撞到,跳蚤再次尝试,又被撞回来,多次尝试之后,跳蚤渐渐适应了玻璃瓶的高度,格外小心地弹跳。

  小轩说:“跳蚤不仅弹跳能力惊人,还很聪明。”

  我说:“看上去跳蚤很聪明,发现自己徒劳无功甚至可能会受伤时,懂得随机应变,适时调整自己的目标。然而问题就在这里,当跳蚤适应了新高度之后,科学家打开玻璃瓶的盖子,跳蚤也跳不出瓶子。你说,跳蚤算得上聪明吗?”

  小轩摇头:“好可怜的跳蚤,被科学家玩坏了。”

  我切入正题:“科学家根据这个实验提出一个心理学概念—跳蚤效应。意思是说,人在遭遇多次挫折之后会形成某种惯性思维,自我设限,认为自己不可能突破限制,从而错过机会,妨碍成长和成功。”

  小轩眨眨眼:“老爸,您是在拐弯抹角地批评我吗?是不是对我的期末考试成绩不满意?”

  我反问:“你自己满意吗?”

  小轩想了想,语气平静地回答:“每次公布成绩的时候,老师都会表扬前10名,批评后10名,我是中等生,不出头不掉队,成绩过得去,这不是挺好吗?”

  我说:“孩子,你可以做中等生,但不能自我设限,像那只可怜的跳蚤。”

       “为什么柯德威克第二次横渡成功了?因为她知道玻璃瓶的盖子已经打开,她清楚地看到了目标,有了强烈的自信。”

  小轩不服气:“谁不想考全班第一,但是得有那个实力才行啊!再者,跳蚤效应是在跳蚤身上得出的结论,怎么能拿来给人扣帽子?”

  我放下筷子:“好吧,我来讲一个人的故事,看看跳蚤效应是否适合人类。”

  1952年7月4日清晨,美国加利福尼亚海岸笼罩在浓雾中。在海岸以西30多公里的卡特琳娜岛上,一个34岁的女人纵身入水,开始向加州海岸游去。如果成功上岸,她就成为第一个游过这个海峡的女性。

  这个勇敢的女人名叫费罗伦丝·柯德威克。在此之前,她是游过英法之间英吉利海峡的第一位女性。尽管如此,从卡特琳娜岛到加利福尼亚的这片海域,对她来说仍是一个严峻的考验,难以征服的不是距离,而是冰冷的海水。

  那天早晨,海水冻得柯德威克身体发麻。海面雾很大,连保护她的船只都时隐时现。时间一小时一小时地过去,成千上万的人通过电视关注着她。

  15个小时过去,柯德威克感觉身体不听使唤。她实在游不动了,想放弃。她的母亲和教练在船上向她呼喊,告诉她海岸已经不远了,坚持一下就大功告成。柯德威克奋力抬头向加州海岸方向望去,除了浓雾什么也看不到,于是决定上船,放弃这次挑战。

  在船上,柯德威克得知,此地离加州海岸只有800米!她沮丧极了,对记者说,令她半途而废的不是疲劳,也不是寒冷,而是因为在浓雾中看不到目标。

  我对小轩说:“对柯德威克来说,海面上的浓雾就是玻璃瓶的盖子,限制了她的想象,使她认为自己不可能成功。”

  小轩嘴硬:“也可能是她实力不够强大。”

  我不紧不慢地说:“两个月以后,柯德威克成功征服了这片海域,而且游的是同一条路线。她不但成为第一位游过卡特琳娜海峡的女性,而且比男性的纪录还快了大约2小时。为什么柯德威克第二次横渡成功了?因为她知道玻璃瓶的盖子已经打开,她清楚地看到了目标,有了强烈的自信。”

  小轩默默无语,若有所思。

  我趁热打铁:“跳蚤效应是一个可怕的思维陷阱,每一个人都曾吃过它的苦头。比如,给你买过玩具的我的中学同学李叔叔,上初二时被物理老师骂过‘呆子’,于是自我设限,认为自己不是学物理的料儿,物理考试几乎没有及格过,高考前只好选学文科。现在,凡是涉及电的事,他统统不敢碰,像是中了魔。其实,他也是一只生活在玻璃瓶中的可怜的跳蚤。”

  小轩迟疑地问:“从小学到初中,我一直是班里的中等生,我觉得自己就应该是中等生,我是不是也被困在了一个玻璃瓶里?老爸,如果真是这样,那么谁能帮我把盖子掀开?”

  我笑了:“我们心理咨询师就是专门给玻璃瓶掀盖子的。”

       著名作家李敖有一句名言:“人生第一快乐是做到自己认为做不到的事,人生第二快乐是做到别人认为自己做不到的事。”

  跳蚤效应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心理状态。实验中的玻璃瓶,就像我们所生活的世界,我们的认知,大多受限于过往的经历,如果不打破固定思维的限制,就不可能知道玻璃瓶外面的世界有多大,甚至会忘记我们曾拥有跳跃的能力。

  人的一生,决定我们能取得多大成就的,往往与我们的思维方式有密切关系。有些人被固定思维限制,迟迟不敢行动,从而错过许多机会,懊悔不已。

  哈佛大学曾对一群智力、学历、环境等客观条件相差无几的年轻人做过一个长达25年的追踪调查。结果发现,在他们当中,有清晰且长远目标的人(占比3%),几乎都成了各行各业的成功人士;有清晰短期目标的人(占比10%),大多生活在社会的中上层;目标模糊的人(占比60%),几乎都生活在社会的中下层,没有什么特别的成绩;没有目标的人(占比27%)则生活在社会最底层。

  从心理学角度来说,所谓快乐,其实就是突破自我后的喜悦,正如著名作家李敖的那句名言:“人生第一快乐是做到自己认为做不到的事,人生第二快乐是做到别人认为自己做不到的事。”

  小轩的目光里闪烁着希望:“老爸,我知道自己是一只跳蚤,快点给我掀开盖子吧!”

  我说:“现在,你已经找到了问题的症结,玻璃瓶的盖子其实已经不存在了,就像浓雾散去,柯德威克看到了加州海岸,信心和勇气会自然而然地增强。你现在要做的,是恢复弹跳力,列出计划,有条不紊地进步。”

  第一,要相信自己能够成功

  我告诉小轩,很多时候,让我们停滞不前的,不是实际行动中的困难和挫折,而是想象出来的诸多限制,最终一事无成。

  很多人不敢追求成功,不是追求不到成功,而是因为他们在心里默认了一个高度,这个高度常常暗示他们:成功是不可能的,这个是没办法做到的。

  我要求小轩每天早晨起床后、晚上睡觉前都要给自己暗示:“我有进步的空间!”“我的努力一定会有好结果!”“心有多大,舞台就有多大,我是前途无量的人!”

  一段时间以后,小轩的精神状态大为改善,学习比以前自觉多了,只用半个月就完成了暑假作业。

  第二,给自己设置追赶目标

  我语重心长地对小轩说:“人生没有目标,就像航船没有舵,随风漂浮,必然危机重重。随波逐流的生活有时优哉游哉,十分惬意,但最终一定是荒废时光、一事无成。如果你正在奋斗,目标不清晰必然使你彷徨不定、踟蹰不前,所以,设置追赶目标是你的当务之急。”

  帮助小轩设置追赶目标,我坚持两个原则:

  原则一:可实现

  设置目标要讲究分寸感,无法实现的目标最容易打击孩子的自信心和积极性,合理的分寸是给孩子一点压力,让他通过努力可以实现,即“跳一跳能够到”。

  我帮小轩设置的目标是:用一个学年的时间,进入全班前20名。对他来说,这是一个有希望完成的任务。

  原则二:具体、明确、可衡量

  目标不能模糊,否则就是“浓雾中的加州海岸”。比如,“这次期中考试一定要考好”就是一个模糊的目标,不可取。

  针对小轩数学成绩较差、英语成绩较好的特点,我帮他设置的目标是:英语成绩不低于90分,数学成绩不低于85分。

  可衡量的目标能够给孩子约束感,如果完成了会给孩子成就感。比如,“今天的作业要在1小时20分钟内完成,像考试那样”就是可衡量的目标。

  我带着小轩一起设置追赶目标,充分征求他的意见,所以格外有效。只用了一个学期,他的成绩就稳定在全班前15名。进入初三,他已经进入全班前10名,成了老师眼中的尖子生。

妇女生活杂志

阅读排行

Copyright©2023-2023 妇女生活杂志社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号:豫ICP备2023006013号-1 版权为 妇女生活杂志社所有 未经书面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
联系我们 电话:0371—63581713 邮箱:fnshxdjz@163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