孩子“小考是龙,大考是虫”原因何在?
别人是考试怯场,他是考前怯场,不仅影响复习,而且自我折磨,让人看着心疼
小桐是一名高二男生,学习成绩在班里处于中游,但他的爸爸刘先生认为,小桐的成绩不代表真实水平。
“小桐会学习,但不会考试。”前来咨询时,刘先生对我说,“每次重要考试前,他总是惶恐不安,白天胡思乱想,就像天要塌似的,晚上失眠、发癔症,第二天继续胡思乱想,哪有精力复习?这样的状态,考场上能发挥出水平才怪!”
刘先生告诉我,每次考试成绩公布,小桐总要难过几天,不仅因为成绩不佳,而且因为冤枉。
“考场上不会做的题、做错的题,出了考场他都能做对,正确率极高。您说冤枉不冤枉?”刘先生不知不觉提高了嗓门,“我真的不是在护犊子,我家小桐很聪明,学习也很自觉,就是不会考试。奇怪的是,别人考试才怯场,他倒好,‘先天下之忧而忧’,考试前几天就开始怯场,不仅影响复习,而且自我折磨,让人看着心疼。您有办法帮他克服吗?”
刘先生所说的“考前怯场”,其实是心理学所研究的“考前焦虑”。
考前焦虑是考试引发的生理、心理上的紧张症状,内心盘旋着一种缺乏客观原因的不安和担忧,预感即将大祸临头又难以应付,让人非常难受。
小桐告诉我,每次考试前,只要老师说“回家好好复习”之类动员的话,他就心跳加速,随即没日没夜地提心吊胆,几乎夜夜失眠,好不容易睡着了,又被噩梦惊醒。白天则神情恍惚、食欲不振,有时尿频、出汗。这些都是考前焦虑的典型症状。
我问:“如果遇到突击考试,不给复习时间,你的感觉如何?”
小桐马上笑了:“我正想说这个呢!只要是突击性的小考试,我总能考出好成绩,只要是有复习时间的大考试,我就不灵。所以同学们笑话我‘小考是龙,大考是虫’。”
我对小桐说:“我们来假设一个场景,两天后你要独自乘飞机去千里之外的海边参加夏令营,没有考试,只是和陌生的同龄人一起探险、露营、开篝火晚会,现在你告诉我,你的真实感受是什么?”
小桐眯着眼睛想了一会儿,苦笑着说:“我担心自己探险时掉队被嫌弃,露营时生活自理能力差被笑话,开篝火晚会时不会表演节目被看不起。都是不好的感觉,唉,我真差劲!”
看来,无论多么轻松惬意的事,只要环境有点陌生、人际关系存在一点不确定性,小桐都会产生预感性焦虑。这说明,他的问题不是考前焦虑这么简单,而是有更深刻的悲观情绪,考前焦虑只是表现形式之一。
孩子犯了错误,家长批评几句是必要的,但批评态度不同,效果天差地别
我告诉刘先生和小桐,焦虑并非坏事,它是智能的一部分,帮助我们预测未来,评估当下行为的有效性。“人无远虑,必有近忧”,《孙子兵法》所说“多算胜,少算不胜,而况于无算乎”,都是在强调预测的重要性,但是,如果人长期处于焦虑状态,而且预测的结果总是悲观的,就有可能陷入抑郁的泥潭。
“抑郁症!那太可怕了!”刘先生大惊。
我没有危言耸听,现在的孩子升学竞争激烈,精神压力大,心理健康一定要给予重视。调查显示,我国四分之一的青少年表现出抑郁症状,如果不加干预,这些看起来无所谓的“不开心”“小郁闷”积少成多,就会形成悲观心态,导致更多心理问题。
刘先生问:“我国的升学体制对每个学生都是公平的,为什么有的孩子心态乐观、有的孩子心态悲观呢?”
“因为他们来自不同的家庭,受不同家长的影响。”我解释,家长的影响主要来自以下两个方面:
第一,解释风格
日常生活中,家长会对遇到的事或见闻做出评价,当遇到麻烦时,家长会给孩子几句解释,潜移默化中,孩子会模仿家长的解释风格。
比如,家长带孩子去游乐场玩,因为是周末,人山人海,光找停车位就花了2小时。
妈妈说:“每次出门人都这么多,没一次开心的。”这种“永久性”的解释风格是把偶然性事件当成永久性规律,无疑是悲观的。
爸爸说:“都怪你出门前化妆浪费时间,老是改不了这个毛病,你太懒了。”这种“扩大化”和“内部归因”的解释风格有浓重的悲观色彩,很容易让人陷入绝望。
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利昂·费斯廷格有句名言:“生活的10%是发生在你身上的事,而另外的90%是你的反应。”
家长的解释风格对孩子的影响不容小觑,因为孩子的学习方式主要是模仿,而模仿家长的解释风格,本质上是模仿家长的思维模式。比如,家长为找不到停车位而发牢骚、相互埋怨,孩子受到影响,如果在考试中因为粗心丢了2分,可能这样解释:“每次考试都是这样,真没劲!我总是改不掉粗心的毛病,看来我没啥前途。”
第二,批评态度
孩子犯了错误,家长批评几句是必要的,但批评态度不同,效果天差地别。
悲观的家长习惯于放大事态—
“你偷偷把幼儿园的玩具带回家,是偷窃行为,警察叔叔知道了会把你抓走,你再敢这样,我就送你去坐牢。”
“这么简单的题你都做不对,说明你是一个笨蛋,供你上学就是浪费钱。”
乐观的家长批评孩子时就事论事,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—
“幼儿园的玩具应该留在幼儿园里,就像你是咱家的孩子,要在咱家生活,不能去豆豆家吃饭、睡觉一样。快把玩具装进包包,明天带它回它的家吧。”
“这道题被扣了10分,损失不小。不过没关系,让我们来看看问题出在哪里,哪个知识点没有掌握,弄懂了就没事了。如果愿意,爸爸可以找几道同类型题给你做,巩固巩固。”
孩子犯错的时候,自我认知陷入模糊状态,像个欠债者那样等待债主发落,此时家长的批评态度对孩子心态的影响格外深刻。换言之,此时家长说什么,孩子就信什么:如果家长认为此事非同小可,那么孩子便会有天塌地陷的感觉;如果家长认为犯错在所难免,知错能改就好,孩子就会关注事情本身,有勇气再次尝试。
听了我的解释,刘先生连连摇头:“哎呀,我的解释风格和批评态度都是悲观的。看来,我不是一个合格的爸爸!”
悲观心态是一种认知偏差,纠正起来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,不可能立竿见影、一蹴而就,但只要给予重视,坚持不懈,就会不断收到阶段性成果
小桐承认,遇到麻烦时,自己的解释风格往往有永久性、扩大化倾向,而且总是内部归因:“我永远进不了班级前10名!”“我这样粗心,将来是考不上大学的。”“我智商低下,没有前途。”这些悲观念头时时萦绕在他的心头,渐渐形成了悲观心态。
刘先生问:“有没有什么好办法来改变悲观心态?”
我告诉他们,悲观心态是一种认知偏差,纠正起来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,不可能立竿见影、一蹴而就,但只要给予重视,坚持不懈,就会不断收到阶段性成果。
第一,用“ABC法”干预孩子的解释风格
美国心理学家马丁·塞利格曼是研究悲观主义和乐观主义的权威。他独创的“ABC法”是干预解释风格的利器。其中,A是指“事件”,是客观存在的。B是指“信念”,即对事件的解释。C是指结果,即情绪和行为的后果。
塞利格曼认为,造成结果(C)的不是事件(A),而是解释(B)。比如,孩子认为自己没有前途(C)不是某次考试失利(A)造成的,而是认为自己会一直犯同样的错,而且犯错是自己智商低下(B)造成的。
按照这个思路,事件(A)是客观存在,不可能改变,但只要改变解释(B),就能改变后果(C)。
小桐愣愣地盯着我,表示不相信。
我说:“我们来验证一下。请你说出最近遇到的一个负面事件,什么事都行,最好是学习以外的事。”
小桐眨眨眼:“昨天放学后,班里男生组队跟邻班踢足球,我要求参加,却被班长拒绝了,我很伤心。”
我问:“伤心的时候你想到了什么?”
小桐无声地叹了口气:“我觉得自己是不受欢迎的人,同学们不喜欢我,我以后再也没机会上场踢球了,我很差劲。总之,我感觉很丢人。”
我开始分析:“你的想法是悲观的。你觉得自己是不受欢迎的人,这是扩大化的解释;你觉得以后再也没有上场的机会了,这是永久性解释;你觉得自己很差劲,这是内部归因的解释。它们加起来是B,即你对事件的解释。因为有了这种悲观的解释,你感觉自己很丢人,这是C,即沮丧。”
“没错,就是这样。”小桐说,“难道我的沮丧不是被拒绝造成的吗?”
我接着分析:“有没有这种可能,你报名晚了,班长根据先来后到的原则,只好拒绝你,否则就要挤掉别人。另外,你的踢球技术和体能如何?如果比赛很重要,班长择优选择上场队员难道有错吗?”
小桐说:“这都是您的善意猜测。”
我说:“没错,是猜测,但你的悲观解释也是猜测,只不过都是恶意的。你有没有向班长求证过?如果你去求证,证明我的猜测是对的,你还会沮丧吗?”
小桐笑了:“当然不沮丧,我会高高兴兴地去现场助威。”
我说:“所以,还是B决定C,而不是A决定C。”
第二,学会反驳不合理的念头,宽待自己
我告诉小桐,除了改变解释风格,他还应该学会反驳不合理的念头,做一个心理强大的男孩。生活中,人的脑海里总会冒出一些不合理的念头,其中消极的念头极其有害,如果任其发展,有可能诱发悲观心态。
小桐说:“每次重要考试前,我的脑海里总是盘旋着一个念头:我必须考好,否则我就是笨蛋,家长、老师和同学都会看不起我。这个念头合理吗?”
“当然不合理,考试是检验知识的掌握情况,不是检验你的人品。”我说,“你可以这样反驳:上次我没考好,家长、老师和同学对我的态度没有改变,这次如果我考不好,也没什么大不了的,不过,我会尽量考好些,让他们为我开心。”
刘先生插话,对小桐说:“我和你妈妈对你的成绩没有多高的要求,只要你努力、快乐就好。”
小桐不好意思地问:“我个子矮,感觉挺自卑。这算不合理念头吗?怎么反驳?”
“当然是不合理念头,必须反驳!”我说,“我给你几个伟人的身高数据,你听听什么感觉:拿破仑1.69米、列宁1.64米、斯大林1.62米、毕加索1.62米、爱因斯坦1.64米、孙中山和鲁迅都是1.58米、邓小平1.57米……”
刘先生一拍大腿:“这组数据就是最好的反驳!”
小桐且惊且喜:“我1.72米,有啥好自卑的!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