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首页 > 家庭教育 > 心理诊所

成为好家长的第一步,就是少发脾气

2024-12-09 19:53:33 来源: 现代家长 作者:孔沁刚

  家长的情绪状态,不仅关乎孩子的切身感受,更在暗中塑造着孩子未来的模样。

       从心理学角度看,这样的成熟、懂事是讨好性格的表现,并不值得高兴

  赵先生前来咨询,与前台接待人员争吵起来,因为他没有预约却要求马上咨询。接待人员照章办事,没有通融。直到上午快下班时,赵先生才被引领到我的咨询室。

  “我只是想要一张心理医生的名片,两分钟的事,让我等了两小时。”赵先生抱怨。

  我没有拿出名片:“想预约咨询,打我们公众号上的电话就行,要名片做什么?”

  赵先生不耐烦地挥挥手:“证明我来过了。”

  我笑着活跃气氛:“这里是网红打卡地吗?要不要拍照、修图、发朋友圈?”

  我的玩笑让赵先生放松了一些,他在我的示意下坐到椅子上:“我是被儿子逼来的。如果我不来看心理医生,他就不去上学。没办法,可怜天下父母心啊!”

  “原来,您是想弄虚作假,用我的名片哄骗儿子。”我半开玩笑半指责,“不怕儿子效仿您吗?如果他自制一张‘三好学生’奖状,拿回家向您讨要奖励,您作何感想?”

  赵先生呆呆地看着我,半晌才说:“既然来了,那就聊聊吧,或许您能帮助我。”

  他告诉我,昨天晚上在家看乒乓球比赛,因为支持的球员不同,他与正上初二的儿子小牧发生了争执,一怒之下他摔了手机,要不是妻子挡在中间,他一定会让小牧尝尝拳头的滋味。

  他叹了一口气:“小牧平时挺温顺,很少大声说话,昨天不知怎么了,居然敢威胁我,说我心理不正常,如果我不来看心理医生,他就不去上学。”

  我问:“您是不是经常冲妻子发脾气?”

  赵先生尴尬地点点头:“您是怎么猜到的?”

  我说:“通常情况下,家长动不动就发脾气,孩子会转换身份,做家长的家长,忽略自己的感受,维护其他家庭成员的利益。”

  赵先生面露喜色:“看来,我爱发脾气还是有好处的,至少能帮助小牧成熟、懂事。”

  我冷冷地说:“从心理学角度看,这样的成熟、懂事是讨好性格的表现,并不值得高兴。”

  赵先生被兜头浇了一盆冷水,涨红了脸。看得出,他在努力克制自己的恼怒。

  我沉默,等待他整理好情绪再聊下去。

       家长动不动就发脾气,孩子会尽量把自己隐藏起来,避免与家长发生正面冲突,而隐藏最简单的方式就是忽视自己的感受

  几分钟后,赵先生轻咳一声:“那么请问,家长动不动就发脾气,孩子还会形成哪些消极性格?”

  我告诉他,心理学研究显示,孩子就像家长的情绪接收器:当家长发脾气时,孩子会提心吊胆、心情压抑,处于遭受灾难的状态;当家长放松时,孩子会马上感觉身心愉悦。家长的情绪状态,不仅关乎孩子的切身感受,更在暗中塑造着孩子未来的模样。具体来说,在暴力环境中成长,孩子有可能形成以下6种消极的性格特点:

  1.自卑

  家长动不动就发脾气,有些孩子会一直赔着小心,生怕惹家长生气。久而久之,孩子会形成思维惯性,觉得自己的一举一动都可能惹人不高兴。在家如此,在学校亦如此。

  比如,人际交往中,对方看了一下手表,孩子马上觉得自己可能耽误了对方的时间;商量事情时,对方叹了一口气,孩子马上觉得自己的所作所为让对方为难了。更有甚者,在讨论问题时,如果自己的意见与对方不一样,无论自己是否占理,孩子都会忙不迭地道歉……孩子的这些表现,都是自卑心理造成的。

  2.恐惧

  孩子的安全感几乎都来自家长。如果家长动不动就发脾气,说一些诸如“我怎么养了你这么个东西”“就当我没生过你”之类的气话,孩子就会感觉被嫌弃,安全感受到伤害,担心被家长抛弃,因而变得更加自卑。

  3.谨慎

  家长动不动就发脾气,会导致孩子过度思虑。“是不是我又犯错了”“我是一个笨小孩吗”“怎样才能让爸妈消气”……类似的思虑会让孩子陷入焦虑。久而久之,孩子会变得非常谨慎,总是担心稍有疏忽就让家长不满。

  “什么都不做,就不会出错”会成为孩子本能的策略选择。这样的孩子往往交际圈小、遇事躲避、拒绝承担风险,无形中错失许多尝试的机会,导致社会能力不足。

  4.讨好

  家长动不动就发脾气,孩子会尽量把自己隐藏起来,避免与家长发生正面冲突,而隐藏最简单的方式就是忽视自己的感受。

  长期生活在家长的指责声中,孩子会下意识地讨好家长,设法变成家长喜欢的样子,从而赢得家长的爱。同时,孩子会对挫折非常敏感,一旦被家长指责就会伤心、沮丧,因为他付出了努力,却得不到家长善意的回应。

  家长动不动就发脾气,逼得孩子小小年纪就懂得容忍、照顾家长。在学校,孩子在惯性思维的作用下会显得特别懂事,懂得照顾别人的感受,善于倾听别人的倾诉,做别人的知心朋友,甚至帮人收拾残局,却唯独失去自我。

  孩子忽视自己的感受也是在自我保护,因为生活中的痛苦太多,只有忽视自己的感受,才能不那么痛苦。但是,孩子内心对爱和欣赏格外渴望,得到一点关注就能感动很长时间,有轻信倾向,成年后往往在感情上出现坎坷。

  5.怀疑

  家长动不动就发脾气,本质上是拒绝正常沟通,把自己隔离起来。发脾气的结果往往正是这样,没有人喜欢与不能控制情绪的人打交道。在家长的影响下,孩子会本能地选择拒绝与家长正常沟通。

  与同龄人交往时,孩子也会采取这种拒绝的态度。因为缺乏安全感,不管得到多少充满爱意的友谊,孩子都觉得有一天友谊会消失,别人的一举一动都饱含深意,即使是一句无心之谈,如“你好坏呀”,都会让孩子感觉被严重误解,进而更加自闭。等到周围的人真的离开了,孩子又会抱怨:看,正如我所料,他们果然会离开我。

  6.脆弱

  家长情绪不稳定、容忍度低、动不动就发脾气,孩子被长期折磨,会变得敏感脆弱,遇到麻烦不能有效地控制自己的情绪。

       修养好脾气,不可间断;好脾气功在自己,利在子孙

  在我讲述的过程中,赵先生越来越不安,不停地变换坐姿。我担心他情绪失控,其实是我多虑了,他的不安是羞愧导致的。

  “这6种消极的性格倾向,在小牧身上都有所体现。”他痛心地说,“我以为性格是天生的,没想到后天的家庭影响这么明显。请问,为什么我那么容易发脾气呢?莫非我真有心理疾病?”

  我告诉他,家长的消极情绪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:

  第一,家长想控制孩子以及与孩子有关的事物却做不到,于是怒火中烧。

  比如,许多家长担心孩子不好好学习,长大以后无法适应社会,而自己又缺少改变孩子现状的能力,这种现实和想象的差距悬殊,会导致家长焦虑和恐慌,于是恼怒一触即发。

  第二,孩子的某些行为触碰了家长的心理创伤。

  比如,有的家长年幼时曾经遭受打骂等伤害,当年的消极感受不会消失,埋藏在潜意识深处,一旦发现自己的孩子出现同样的问题,就会触发曾经的消极感受,并且用自己父母的方式对待孩子。心理学上称之为“模式的复刻”。

  仔细观察身边的家庭,不难发现这样一个普遍的现象:家长脾气暴躁,孩子多半倔强、爱发脾气;家长谦恭温和,孩子多半阳光、快乐。一代又一代的生命轮回中,藏着一个家族的情绪密码,传递着难以磨灭的性格特征。有人以为这是基因遗传,其实是后天的环境影响造成的。

  赵先生紧闭嘴唇,沉默良久,似有不便明示的隐忧。

  我安慰:“或许,每位家长都曾经深陷消极情绪的困扰,明明爱子心切,却总忍不住冲孩子发火。家庭教育这条路,本来就是亲子携手成长之路,家长在培养孩子的同时,也在不断修炼和成长。”

  赵先生无声地叹口气,似乎是与痛苦的过去告别:“您教教我,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绪,不再冲家人发脾气。”

  我说:“情绪没有好坏之分,只有积极与消极之别,喜怒哀乐都是正常的,控制情绪不是杜绝发脾气,而是合理宣泄愤怒,不让愤怒伤害自己和他人。”

  赵先生着急地打断我:“这些我都知道,您能不能说得通俗点儿、可操作性强一点儿?”

  我告诉他,成为好家长的第一步,就是少发脾气。做到这一点不容易,但方法不少。

  最快上手的方法:每天找到孩子的三个优点,真诚地肯定他。这个方法能快速修复孩子的自信心,改善家长的心态,对消除消极情绪有釜底抽薪的功效。

  最有约束力的方法:与孩子商量好,以后家长每次发脾气都要向孩子道歉,然后接受某种惩罚,比如下楼跑两圈、做20个俯卧撑等,让孩子做监督员。这样既能让家长有所忌惮,也能及时消解孩子的委屈和恐惧。

  最能改善关系的方法:每天做至少一件孩子希望家长做的事,比如陪孩子下一盘五子棋、给孩子按摩10分钟、陪孩子看两集动画片。陪伴是最好的教育,既能加深亲子感情,也能增进家长对孩子的了解。

  最长远的方法:家长一定要自觉学习科学的育儿知识和情绪管理知识,做高情商的家长和自己情绪的主人。

  咨询结束时,我郑重地递上我的名片:“最后送您两句话—修养好脾气,不可间断;好脾气功在自己,利在子孙。”

妇女生活杂志

阅读排行

Copyright©2023-2023 妇女生活杂志社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号:豫ICP备2023006013号-1 版权为 妇女生活杂志社所有 未经书面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
联系我们 电话:0371—63581713 邮箱:fnshxdjz@163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