物质刺激是奖励孩子的最大误区
让赵先生不解的是,火锅奖励并没有刺激小橹更努力地学习,反而让他成绩下滑,而且再也不提吃火锅的事了
赵先生和12岁的儿子小橹出门遛狗,发现小区附近新开了一家粤菜风味的火锅店。小橹大喜:“爸爸,这次期中考试,如果我的名次进入全班前10名,你带我来吃一次,好不好?”
小橹的成绩排名在全班第20名左右徘徊,现在主动提高目标,让赵先生很高兴,于是爽快答应:“没问题!只要你的成绩能进入全班前10名,每周请你和妈妈吃一次都可以。”
两周后,期中考试成绩公布,小橹的成绩仅排在全班第16名,吃火锅的愿望落空了,十分伤心。赵先生见了于心不忍,想带他吃一次火锅,权作安慰,但转念一想,这是激励小橹上进的好机会,又符合延迟满足的教育原则,于是狠狠心,对小橹说:“别灰心,继续努力,期末考试成绩能进全班前10名,爸爸一定带你去吃火锅。”
从那以后,每次上学、放学、遛狗,小橹从火锅店门前经过,都要投去既向往又沮丧的目光。
让赵先生不解的是,火锅奖励并没有刺激小橹更努力地学习,他手机游戏照玩不误,周六照样睡到中午。期末考试,小橹的成绩不进反退,只名列全班第24名,而且,他再也不提吃火锅的事了。
其实,赵先生从一开始就走入了奖励孩子的误区。吃火锅是生活内容,提高考试成绩是学习内容,两者本来没有直接联系,拿前者当奖励,与考试成绩挂钩,是非常糟糕的做法。
用悬赏的办法激励孩子努力学习,是家长常用的招数,也是非常不妥的招数。不妥有三:
第一,误导小橹把吃火锅当成学习的目的,提高考试成绩成了他满足生活欲望的手段,成了实现物质目的的工具,这样看待学习,消极影响深远,无疑是不可取的。
第二,如果小橹以后对火锅没兴趣了,那么他对学习就有可能出现懈怠情绪。他会想,反正我也没吃火锅,爸爸不能对我的考试成绩有太高的要求,这样谁也不欠谁。他甚至会想,我已经讨厌火锅的味道了,以后没有必要再刻苦学习。
第三,如果小橹如愿以偿,用好成绩换来一顿火锅,问题更严重。他会以为只要学习好,什么都可以得到。这是非常要不得的思想。有的孩子认为自己学习好就可以为所欲为,即使犯了错误,老师和家长也会网开一面,一旦形成这种固定思维,孩子就会放松对自己行为的约束,不可不防。
正确的做法是把考试成绩和满足生活欲望分开,避免单纯的物质奖励,更加重视精神奖励。
当初,小橹提出用期中考试成绩交换一顿火锅,赵先生应该这样回答:“考试成绩是考试成绩,火锅是火锅,两码事。今天我们吃过晚饭了,改天爸爸带你和妈妈来吃,好吗?至于期中考试,你进步了爸爸为你高兴,你退步了爸爸陪你伤心,爸爸相信你会一直努力下去的。”
豆豆本来是个小财迷,现在有这么好的创收机会,为什么她没有积极性呢
豆豆自上幼儿园起,每个月都能得到固定的零花钱:上学前每月10元,小学三年级前每月20元,三年级后每月30元。妈妈苏女士想用这种办法让豆豆从小学习理财,养成量入为出、攒钱购物的好习惯。
豆豆上小学三年级时,苏女士的理财教育上了新台阶:做家务可以另外赚零花钱,多劳多得,少劳少得,不劳不得。她给日常家务明码标价,打印出来,贴在墙上。比如,扫地一次1元,刷碗一次1元,洗自己的袜子一双1元,收拾房间一次2元,帮妈妈择菜、剥蒜每次2元……标价最高的是给宠物猫清理粪便,每次3元。
刚开始,豆豆十分兴奋,做家务的积极性空前高涨,但不到两周就懈怠了。
苏女士一头雾水:“豆豆本来是个小财迷,现在有这么好的创收机会,为什么她没有积极性呢?”
家长让孩子通过做家务赚零花钱,在一些国家很流行,传到国内,跟风者不少,但事实证明,这样做弊端很多,最大的弊端是容易淡化孩子的责任感。作为家庭成员之一,孩子做力所能及的家务是分内的事,就像家长承担家务也是义务一样,为什么家长分文不取而孩子能得到报酬呢?
有的家长认为,按劳取酬天经地义,借此培养孩子的劳动意识没有不妥之处。其实,这样想失之偏颇。
第一,并非所有的劳动都要取酬。比如,豆豆参加运动会的跑步比赛,累得大汗淋漓,不会要求出场费和奖金,每周要写一次作文,每天要写日记,不会要求稿费,做家务也不应该有劳务费。
既然做家务是义务,不应该取酬,那么家长硬要付酬,就有误导孩子的金钱观之嫌,让孩子认为钱是万能的,可以而且应该用金钱来衡量一切,对孩子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形成会产生不良影响。
现在一些孩子花钱雇同学做作业,还有孩子花钱雇学长替考,就是这种教育方法的直接后果。这样的孩子,往往出在经济条件较好的家庭。他们误以为家长有钱,可以用钱买到一切,其实恰恰相反,自己早早沦为金钱的奴隶。
第二,苏女士给家务明码标价,给了豆豆一个心理暗示:做家务是无趣的劳动,必须给钱才有人肯做。她很难在做家务的过程中感觉到快乐,更谈不上享受成就感,所以很快就会厌倦。
第三,苏女士给家务明码标价,给了豆豆一个逃避的理由:我不要你的报酬,自然可以拒绝做家务。
家长奖励孩子时要注重精神奖励,以免让物质欲望污染孩子本来纯净的价值观,使孩子失去奋斗的目标
《论语》有云:“子夏为莒父宰,问政。子曰:‘无欲速,无见小利。欲速则不达,见小利则大事不成。’”翻译过来就是:子夏做了莒父邑的长官,问怎样治理政事。孔子说:“不要图快,不要贪小便宜。图快反而达不到目的,贪小便宜就办不成大事。”
孔子的这句话用在家庭教育上再合适不过。家长用物质刺激的方法奖励孩子,容易让孩子贪图物质利益,忽略了价值观、责任感的培养。
调查显示,家长奖励孩子的最大误区是物质刺激,用小恩小惠收买孩子容易产生负面效果。
所以,家长奖励孩子时要注重精神奖励,以免让物质欲望污染孩子本来纯净的价值观,使孩子失去奋斗的目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