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首页 > 家庭教育 > 心理诊所

好的家庭教育是什么样子?

2024-12-09 19:43:45 来源: 现代家长 作者:金焕芝 李瑞辉

  我工作中接触较多的家长分为两种:一种是孩子特别优秀的,一种是孩子问题较多的。在跟这两种家长交往的过程中我发现,优秀的孩子,父母有很多相似之处,比如爱学习、懂尊重、会沟通、情绪稳定等;有问题的孩子,家长的问题却各不相同。

  【人物名片】

  金焕芝,西南大学教育管理专业研究生学历,正高级教师,现任郑州市中原区锦艺小学党支部书记、校长,兼任河南大学和河南师范大学硕士生导师。从事教育工作35年,主持并完成20多个省、市级课题,在国家级刊物上发表多篇文章,曾被评为全国优秀校长、河南省先进工作者、河南省名校长、河南省名师、河南省骨干教师、河南省学术技术带头人、郑州市首批小学名校长、郑州市拔尖人才、郑州市学术技术带头人等。

  2月中旬,本刊记者专程采访金焕芝校长,请她就家庭教育谈谈自己的意见和建议。她根据自己多年跟家长交往的实践,就什么是好的家庭教育,谈了自己的看法。

  作为校长,我工作中接触较多的家长分为两种:一种是孩子特别优秀的,一种是孩子问题较多的。在跟这两种家长交往的过程中我发现,优秀的孩子,父母有很多相似之处,比如爱学习、懂尊重、会沟通、情绪稳定等;有问题的孩子,家长的问题却各不相同。我特别想帮助这些有问题的家长。毕竟,“为党育人、为国育才”是学校的使命,而孩子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家庭、学校、社会的共同努力。

       家长要信任老师,遇事懂沟通,处理有智慧

  有一次,我接到教育主管部门的电话,说有个家长通过各种渠道投诉,说她家孩子在学校遭遇了校园霸凌。我听后十分惊讶,因为老师们对校园霸凌都很敏感,假如有类似事件,班主任会第一时间处理,并将情况告知学校领导,但我没听到一点儿这方面的消息。

  我当即叫来那个孩子和他的班主任了解情况。得知被投诉后,班主任也很惊讶,说并没听说班里有霸凌事件。这个孩子在前一周的大课间做操时,与同班同学发生打闹,她当时就解决了,事后也没有发现两个同学再起冲突。同学之间很平常的小打小闹,怎么就成校园霸凌了?

  经过与家长和孩子沟通,我发现了问题所在。那个孩子当天回家后,跟妈妈说他在学校被欺负了,妈妈向班主任了解情况后就释然了。孩子的爸爸长期在外地工作,妈妈在电话里跟爸爸说起这事,爸爸觉得自己的孩子说被欺负了,那肯定就是遭遇了校园霸凌,自己得给孩子出气,于是就打了投诉电话,要求教育主管部门严肃处理。

  接到投诉,教育主管部门十分重视,先让学校自己调查,学校回复后家长不满意再次投诉,教育主管部门相关领导于是亲自到学校调取监控,最终确认所谓的霸凌只是孩子之间的打闹。

  这件事前前后后历时多日,学校反复调查,调查材料写了三四份,教育主管部门相关领导到学校实地调查,家长也着急上火。

  这件事引发了我的思考。家长爱孩子,担心孩子在学校被欺负,这可以理解,特别是最近几年,媒体报道了多起校园霸凌事件,使得家长更加担心孩子在学校的安危,所以家长一听孩子说被欺负,就觉得孩子遭受了校园霸凌。其实,孩子向家长倾诉在学校发生的不愉快事情,正是家长教育孩子的良好时机。比如,家长可以与孩子探讨如何与同学交往、打闹和霸凌有什么区别、遭遇霸凌时怎么处理等,帮助孩子建立起安全感,教孩子学会处理纷争。

  同时,家长作为成年人,也要有自己的理性判断。媒体报道的霸凌事件只是个例,不能代表所有学校,家长不能以偏概全,认为所有学校都是那样。信任学校、信任老师,是家长要有的良好心态。消除“护犊子”心态,克制不理智行为,家长充满智慧地处理纷争事件,就是给孩子上了一堂成长课。

       家长太强势,教育出来的孩子,要么敏感脆弱甚至出现心理问题,要么在学校是班里的“小霸王”。要改变这些孩子,最大的难点就是改变家长

  那是不是家长优秀了,孩子自然也就优秀呢?多年来,我发现一种奇怪的现象,许多在工作中出类拔萃的家长,培养的孩子却有很多问题。

  一次,学校教导主任向我反映,说一位家长多次打电话举报老师。我于是打电话给那位家长,询问老师工作中有哪些不足之处。

  家长气愤地说,老师天天在班级群里发一些无关紧要的通知,而且语气生硬,要求老师以后发通知时美化润色,关注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,做出个性化的通知内容。我就问他,如果他是老师,他会怎么做。那位家长说,他是一位经常到全国各地做讲座的培训师,然后就他们如何培训人员做好沟通讲了一大堆。很明显,那位家长因为忙,对老师的期待又很高,希望老师能够按他的方式与他沟通,但老师没能达到他的期待,于是他就对老师很不满。

  还有一次,一个入学刚刚4个月的一年级孩子的家长,一起来到学校,态度强硬地要求给孩子调班。调班在学校是很少出现的,我便询问他们原因。家长说老师对他的儿子态度不好,在课堂上对他的儿子罚站。为什么罚站?站了多长时间?仅仅因为罚站就要求调班,那孩子以后可怎么上学?我从班主任处了解到,这个孩子入学后先是感染流感住院,两次进了重症监护室,后来又因为腿部骨折,在家休息了好久。入学4个月,这个孩子有54天都在请病假,与同学相处不多,课间玩不到一起,经常发生矛盾。他忘戴红领巾等事经常被班干部报告给老师,老师就让他在教室后面站上半节或一节课。老师没有考虑孩子的特殊性,对孩子罚站后没有与孩子进行沟通,孩子以为老师不喜欢他,于是对老师产生了害怕情绪,导致家长不满。

  孩子的家长都事业有成,想要给孩子最好的教育。我特别理解家长的心情,在协调这件事时,建议对老师提出批评,让老师给孩子道歉,以后多多关注孩子,消除孩子对老师的害怕心理。孩子刚上一年级,即使调班也要让孩子先消除对老师的不好印象,这样才更有利于孩子的成长。没想到,我的提议遭到了家长的强烈反对,他们说,他们家里有博士、有老师,他们有自己的教育观念和方式。

  这类家长不在少数,他们用自己的标准衡量学校教育,对老师要求很高,强势要求学校按自己的方式做教育。

  家长太强势,教育出来的孩子,要么敏感脆弱甚至出现心理问题,要么在学校是班里的“小霸王”。要改变这些孩子,最大的难点就是改变家长。

       为了孩子的成长,一位博士爸爸三次到学校拜访的事例,给了我们什么启发

  孩子优秀是家长共同的期待。当前教育内卷严重,优秀的家长知道“卷”孩子首先要“卷”自己。

  这么多年,一位身居高位的博士爸爸,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三次到校拜访让我印象深刻。

  第一次到校拜访,是孩子刚入校的时候。他问我孩子在小学阶段,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习惯。他先给我讲,每天回家后,他要求孩子讲当天学的知识;周末,他让孩子整理一遍本周所学的知识,然后再抽出半天时间陪孩子玩或者谈心。然后问我,除此之外,他作为家长还要做些什么。他已经做得很好,但还是向老师、校长虚心求教,希望能做得更好。

  第二次到校拜访,是孩子上小学四年级时。他让我给孩子推荐一些课外读物,说学校日常推荐的孩子都已经读过了,希望我还能再推荐一些。

  第三次到校拜访,是孩子上小学六年级时。他问我在孩子小学和初中的衔接阶段,他应该做些什么。

  从这三次专程拜访可以看出,这位家长一直关注着孩子的教育。孩子成长的每一步,他都不曾缺席,而且十分重视。更难得的是,他愿意向老师求教,提前思考,帮助孩子进步。

  如今,人工智能的发展日新月异,家长在孩子的培养方式和方法上也要有长远眼光。我推荐家长从以下5个方面入手,办好家庭“小课堂”。

  时政播报小课堂:家长抽出时间与孩子进行时事分享,让孩子关注社会动态,学会独立思考,同时锻炼表达能力,积累写作素材。

  阅读分享小课堂:每天给孩子留出专注阅读的时间,周末与孩子交流分享。

  科学活动小课堂:建立家庭实验角,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,让学生动手操作,弥补学生的体验、感知欠缺。布置需要长期观察的动、植物生长和自然现象的长周期作业,让孩子坚持观察,认真记录,主动撰写观察报告。

  家务劳动小课堂:列出家务劳动清单,让孩子自主选择,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及动手能力。

  身心锻炼小课堂:全家一起坚持体育锻炼、郊外游玩、走亲访友,让孩子体验亲情,丰富社会阅历。

妇女生活杂志

阅读排行

Copyright©2023-2023 妇女生活杂志社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号:豫ICP备2023006013号-1 版权为 妇女生活杂志社所有 未经书面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
联系我们 电话:0371—63581713 邮箱:fnshxdjz@163.com